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童年的馒头( 【阅读】最伟大的教育家——读《童年的馒头》 )

童年的馒头
最伟大的教育家
——读《童年的馒头》
陈德兵

今天在一份语文试卷上读到一篇文章,题为《童年的馒头》,读罢全文,泪水情不自禁地溢满了我的眼眶。
文章讲的是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学校为庆祝“六一”儿童节,要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家辛勤操劳的母亲和尚未上学但已挑起家务重担的妹妹,并对馒头作好了分配:一人一个。但馒头发下来的那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却抵挡不了那白白胖胖的馒头的诱惑,吃了一个,又一个,最后一个……
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怒火,恨不得冲到文章里去臭骂他一顿:你这个骗子!你这个说话不算数的小人!你这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你不是说好了给妹妹和母亲一人一个馒头的吗?你难道不知道年幼的勤劳的妹妹今天多么渴望你带回家的馒头吗?你想过回家后,怎么对你母亲和妹妹说吗?
我还曾经这样假设:如果我是作者的母亲或者妹妹,我会怎样对待作者的这种行为呢?如果我是妹妹,一定会生气极了,一定回嘲笑哥哥,一定会决心不再理会哥哥;如果我是母亲,我一定会臭骂儿子一顿,一定会狠狠地责备儿子一通,并教育他要吸取教训,以后前再不能这样。
然而,文中的母亲的做法却让我完全没有想到:她自己亲手蒸五个大馒头!在邻居前来炫耀自己女儿的孝顺时,还撒起了谎:“你看老师说我们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并在吃馒头时安慰儿子:“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忽然间,我理解了文中的母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惊叹“这位母亲才是伟大的教育家!”
首先,这位母亲十分理解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这位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孝顺自己的,是心疼妹妹的;她还知道:在那样清苦的日子里,几个馒头对儿子来说意味着怎样的诱惑;她早早地想到了儿子会吃掉那个个馒头,因为儿子毕竟还是孩子!正因为对自己的儿子了如指掌,所以母亲在家蒸好了五个馒头,避免了儿子回家后的难堪。
其次,这位母亲对儿子的错误十分宽容。在她看来,儿子的行为在那样的时期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没有一句呵斥、责备甚至批评,相反倒是自己用行动来帮儿子度过眼前的“难关”,用语言安慰不知所措的儿子。她相信她的儿子这一切做法绝非他故意而为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来,作者包蕾的童话不正是刻画了孩子的天真吗?恐怕这篇短文中的作者可以算得上猪八戒的生活原型了。
第三,母亲巧妙地维护了儿子的自尊。母亲对二丫娘的一番话,表面上是在袒护儿子,包庇儿子,实际上是在维护儿子的自尊。她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因此变本加厉,而只会因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事实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母亲的所做的一切,皆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呀!因为爱,所以能理解一切;因为爱,所以能包容一切;因为爱,所以能维护一切!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能有这份真诚的无条件的爱么?我们在学生犯了错误时,能从这种爱出发去面对孩子的过失么?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文中的母亲用博大的爱和“水”的且歌且舞,育出了一颗完美的“卵石”。我想:这样的母亲如果还不算是最伟大的教育家,那还有谁配称得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呢?
 2009年5月24日

附:原文
童年的馒头
作者:聂作平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5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童年的馒头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