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 教材出错了? ——《离骚》一注释商榷 )

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

(屈原,图片来自网络)
在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中,节选了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虽然全篇有些晦涩难懂,但节选部分因佳句较多,意象典型,所以阅读起来障碍不大,加之教材的精当注释,所以稍微用工一点的学生读起来是没有大问题的。
在这里,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对一个课下注释提出质疑,与诸学者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2目录)
我质疑的注释出现在教材第18页,乃注释16。简而言之,我认为将“芳与泽”翻译为“芳香和光泽”是不对的,与此同时,对“唯”字的翻译也不正确。
该注释涉及的原文是: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教材把这句话翻译为:(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这句话所在的段落是: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段的大意是说屈原后悔以前在政治上的执着,想退守内心。用荷花做衣裳,戴高高的帽子,配长长的宝剑,这些独特的行为都是屈原想把自己与别人(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众女”小人)区别开来的方法。
毫无疑问,屈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污浊的时代,自己就像一颗洁白的明珠被淤泥覆盖。就像屈原在《渔父》中喊出的那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个句子就是表明自己虽与污秽想处,从形式上不能彻底地与当下的环境隔绝,但自己的内心品质却不会、也不愿受任何影响。这是一种宣誓,是有高贵品质和卓越才能的大诗人屈原最后的保全。历代文人奉行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以为,这里的“芳与泽”应该分别指屈原自己和周围的小人,而“唯”字应当翻译为“只是”。
关于“芳”字的意思,没有异议。但把“泽”解释为“光泽”是根本不妥当的。理由有二:
其一,“泽”是与“芳”对举的,如果“芳”是指人(或人的美德),那么“泽”必然也是指人(或人不好的道德)。其二: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1885页,“泽”这个字共七个义项分别是: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润泽,润湿;④津液,如汗水、唾液等;⑤恩惠,恩泽;⑥内衣;⑦通“释”,放弃。所有义项其中根本就没有“光泽”这个意思。

 
历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佐证。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虽然身处陋室,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够了。这句话便是在说明作者不以环境为转移,坚守本心的志向。第二个佐证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莲花来自淤泥却一尘不染,这是对君子洁身自好的绝佳比喻。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看似写实,但却真实的告诉我们,在淤泥堆积的沼泽或水塘里,常常可以长出鲜花香草。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对“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的翻译不妥,两句话内部是一个“转折”关系,“唯”字便充当了这个转折连词,在这里可以译为“只是”。整句话应该翻译为:我虽然和小人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的美德不会有任何缺损。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但他的作品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只是文人)。对他包括《离骚》在内的作品的解读、研讨,应该是我们在“端午节”外纪念屈原的最好方式吧。浅陋如我,斗胆质疑教材注释,不敢自信我之所说一定正确,但以此表达对屈子的敬意。方家若见此文,或可晓我以至理,或置之一哂亦无妨!
 
2021年3月29日
掩门人 留住感动,沉淀思想。交会古今贤达,探寻世间美好。 10篇原创内容 –> 公众号

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