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马说》原文及注释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文中使用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延伸阅读

新语文读本》卷2,《马说》一文作者韩愈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一、《马说》一文作者韩愈是 唐代 的文学家 二、详细介绍: 1、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2、人物生平 (1)刻苦学儒 韩愈父名仲卿,早逝,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大历至贞元之间(766年—805年),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文人推崇。韩愈同这些人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2)科举之路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十八岁的韩愈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公元800年(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但都被拒之门外。(3)两入幕府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七月,韩愈因为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董晋逝世。韩愈旋即应徐州张建封聘担任其幕僚。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3、人物评价 裴度:昌黎韩愈,仆知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今之不及之者,当大为防焉尔。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的原文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的翻译

有了伯乐,就有了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伯乐没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葬在普通的新人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我们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界知道。

一匹马一天能跑几千英里,能吃一顿饭,有时还能吃一块谷物。养马的人不知道,他们每天能跑上千里,像普通的马一样喂它们。虽然这样的马每天都能跑上千里,但由于缺乏食物和力量,它不能显示出它的能力和优势。如果你想成为一匹普通的马,你怎么能要求它每天跑几千英里呢?

不要用正确的方法控制千里马,不要按食量喂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不懂它哭的意思,拿起鞭子面对千里马说:“世界上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我不认识千里马!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