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思念是真诚的,决心也是真诚的)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背景: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为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①渔家傲:明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按此调如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能改斋漫录》卷二:“南方释子作“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渔家傲词牌创调者当为北宋的范仲淹。《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②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陕西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因战事稍缓,被召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②衡阳雁:大雁为候鸟。在我国,大雁秋季迁徙到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相传最南迁徙到衡阳地区便不再继续南迁,衡阳回雁峰即以此命名,指大雁至此便会往北飞回。因此,历代诗人多以“衡阳雁”指雁,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王勃“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但实际上,不同的雁群迁徙目的地不同,浙江雁荡山也以南飞鸿雁聚集而名。

③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笳、画角等音乐声音。

④燕然:古山名。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的 杭爱山 。东汉 永元 元年,车骑将军 窦宪 领兵出塞,大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记 汉 威德。后世多以燕然勒功为军人最高荣耀,也指取得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战争的彻底胜利。

⑤羌管:即羌笛。

⑥将军白发征夫泪:本句用互文手法,应以“将军征夫白发泪”解。
 

【解读】
 
无论是从音韵,还是从意韵,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再无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很难被准确描述的词语,强言之,盛唐气象是浪漫的、乐观的、宏远的、矫健的,是由大唐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所塑造的自信与豪迈。因此,同样是边塞诗,同样写边塞景物,唐诗是雄浑壮阔的,而范词更萧索苍凉;同样写战士,唐诗是昂扬自信的,范词则更悲壮苦闷。
 

 
《渔家傲》词双调仄韵,上下阕各五句,基本上每句平起仄收,七言句,在第四字后作一停顿,其余三字仍是平起仄收。因此,在音韵上,《渔家傲·秋思》的每一句内部都创造了一个苍远辽阔的空间,但最终却走向了封闭和压抑。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仄仄平平、平仄仄”,当“秋来”的声音将人引向无限辽阔的天地时,“景异”二字却硬生生地止住了这样的步伐。这样的特点,在上阕末尾一句中尤为明显,“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平声,足以引起大漠之上长烟扶摇直上的联想,而“落日”却是两入声,再一次宣告了辽远联想的终止,“孤城闭”三字平平仄,“孤城”悠长的音韵只能在这一片天地间回荡。于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呈现的实际上是一片封闭的空间。
 
将“长烟落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这种感觉尤为明显。王诗此两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从意象论,大漠孤烟直,是上下贯通的力量感,“直”为入声,冷峻有力;长河落日圆,所引起的是地面空间的延伸感,视线的尽头是落日,而平声“圆”却把思绪引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斑见豹,如果以人作比的话,盛唐诗人是站在天地之间,遥望宇宙,随时准备奔赴星辰大海,有四方天地往来古今尽入我怀中的气概;而宋代诗人,同样是站在天地之间遥望宇宙,却再一次感觉到了自身的脆弱无力,即使四方天地往来古今欲入怀中,诗人却感到忐忑甚至绝望。)
 


 
范仲淹祖籍陕西邠州(今彬州),生于徐州,长于苏州,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西夏军东侵,范仲淹知延州。延州离邠州不远,是范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对范仲淹而言,却是十足的他乡。故乡所在,虽然足够给人认祖归根的安慰,但若是战乱之中的故乡呢?
 
如果要还原诗作产生的场景,我认为“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要在“塞下秋来风景异”之前。
 
“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南飞的大雁离开这里,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中国秋季北雁南飞,其目的地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范仲淹从小生活的苏州附近,大概秋冬季节是有大雁盘桓停留的。正是发现了此处雁去无留意,诗人浓浓的愁绪才被引发出来,进而才注意到周遭一切与故乡全然不同,从心理上发现自己正身处异域。
 
此外,南飞大雁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在这首词,既暗合题目“秋思”,又呼应了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就是“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背景。
 
“塞下”即“边塞”,实际上是随着一个政权的实际控制线时时变动的。而在诗人笔下,它总与长河落日、冷月寒霜、大漠黄沙、铁马冰河、画角弓刀等事物联系在一起,苍茫,壮阔,辽远,而又意气纵横。这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们的强力塑造。
 
不过对于范仲淹而言,塞下之秋的景物并非虚构。陕西一带,本就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界之处。边塞风吹大漠声、画角呜呜声、羌笛悠悠声等声响是可以听闻的,长烟落日、寒霜满地等景象也是足以目见的。若以王国维“真景物”来论,真景物却不仅是指目见耳闻之真,更是景物本身存在之真,事物本身的某种特质在词人笔下被揭示出来。边声连角、长烟落日,是苍凉黄昏;羌管悠悠、寒霜满地,是凄清夜色。真景物的标志是若干景物和谐共存,构成一圆融的艺术境界。
 


 
“异”,不止是大雁之类的景物与江南不同,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是异样的。
 
心情的异样,是一种本不该有的愁绪,这种愁绪却又不仅是思乡之愁,而是对战事的忧虑。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以诗人所处孤城为中心,四面传来的是边地特有的声音,以及战营之中的号角声。——这是危机四伏的境地。
 
举目所见,是成百上千的山峰,山如屏障,高危险峻。——但小城并不因此而据险可守,“千嶂里”,所展现的不是保护,而是围困,山峰将小城围困了起来。
 
——局势何其岌岌可危!
 
山峰之间,狼烟飘起,直冲天际;落日正一点一点被山峰吞噬;一座小小的孤城,城门紧闭。——这是战事当前的紧张防备。
 
这是一个压抑甚至绝望的局面。
 
作为主将,对战局拥有的是更透彻的把握。这种忧虑,不知不觉地影响了词人对景物的观察和理解。类似的场景,李白写的可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舟一片日边来”!
 
丧气绝望之中,对家的眷恋会更浓厚一些。毕竟,那是归宿,是安慰。
 
然而,此时此刻,词人手中只有一杯浊酒,而家,在万里之外。一杯酒,如何消化得了万里的乡愁?
 
想家吗?想。
 
回去吧?不!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还没有胜利,鬼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归期呢?
 
词人的忧虑词人的热望都在这里了:虽然战局并不乐观,但必须要胜利,只有那样,才能保家,才能回家。
 
家,是战争的阻力,也是战争的动力。对家的思念是真诚的,不胜不归的决心也是真诚的。哪怕能够归去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
 
这个不寐的夜晚,望乡的不止词人,落泪的不止将军。

渔家傲秋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