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流浪地球》其实是一部青春片

今年春节档片单从头看到尾一水的喜剧片穿插着几个动画片,进电影院之前,我还好奇《流浪地球》为什么挑这个时候凑热闹,科幻题材放在暑期档不是更合适吗?只要质量不错,说不定一家独大拿到的票房会比在春节更多。
果然第一天上映的时候它排片并不占优势,影院经理把更多银幕给了合家欢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只排第四。
后来两天的走向大家都知道了,《流浪地球》从口碑到排片再到票房都一路飘升,昨天(大年初三)已经拿到日冠了。
去看完电影我懂了它在这个档期这么强势的真正原因,在科幻想象力的包裹之下,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式关系的故事,轴心是一对父子。
儿子刘启叛逆、对父亲带着敌意,一心想闯荡外面的世界,精心准备了很久,带着妹妹从家里逃离,并且出门就没再打算回来。
吴京演的宇航员父亲刘培强威严隐忍,在儿子还小的时候离开家到空间站去执行任务,在天上也时刻盼望着功成身退回家团圆。
吴京这个角色,包括吴京本人,都是身边最常见的中年男人的典型代表,心里重情义,也许有时有小小的大男子主义,家里家外扛起责任又不愿意多解释什么,在孩子的角度看来,就显得强势而有距离。
片中刘启对父亲的敌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记恨他放弃了对重病的母亲的治疗。一个是怪他走的时候骗自己:刘培强说如果想他,刘启可以看看星空,看到星星就等于是看到他。但是刘培强走了刘启才知道,北京根本看不到星星。
插入一个题外话,这句台词在电影院里很多人笑了,其实根据原著中的设定,当时的地球人判定太阳在极速膨胀老化,为了不被太阳吞没,在地球上安装了很多发动机,先让地球停止自转,再推出太阳系去寻找另外一个恒星。
电影中发动机已经投入工作,地球停止了自传,亚洲在一直对着太阳的这边,是极昼,再加上发动机发射出来的光柱,才看不到星星。
刘培强没能和儿子解释的是,当时地球表面已经不适宜居住,所有人得陆续搬迁到地下城去,他离开去执行任务,只有放弃救治已经没有痊愈可能的妻子,才能换得刘启和姥爷优先进入地下城的名额。

可是在孩子看来,家庭里重大的决定父亲都擅自做了主,身为儿子没能参与,却要承担所有后果。
父子矛盾是中国电影几十年来一直很喜欢拍的母题,第五代导演们尤其典型,张艺谋从《菊豆》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有《赵氏孤儿》,冯小刚攒足了任性的资本之后也拍了《夜宴》。这可能是源于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一直在经历巨变,每一代人的观念和想法都与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差距巨大不可调和。
春节全家团聚的时候,从大城市辗转回家的年轻人面对家里不善言辞催婚催育的长辈,摩擦矛盾体会得最真切,也应该最能和大银幕里那个铁了心要出去闯荡,对父亲一脸不屑的少年共情。
《流浪地球》讲述的时代并没有和现在差距很远,片中吴孟达演的刘启的姥爷韩子昂出生于1999年,和王俊凯同岁,所以才会喜欢抖音海草舞。
但《流浪地球》让人欣喜的是,两代人对代际矛盾的处理是和以往的片子里完全不同的面貌,看完我甚至觉得这才应该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
以往的父子关系题材,大多基调是痛苦而扭曲的,两代人从权力斗到性命,你死我活才能告一段落。
但是《流浪地球》很“燃”,父辈对年轻人的“胡闹”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当90后当上姥爷,不仅没有板着一张严肃不容质疑的脸,反而会去“监狱”捞人,给闯祸的外孙擦屁股,甚至加入他的冒险计划,沿途给他介绍已经被冰封的上海建筑。
当冒险遇到危机,老人们一个一个以牺牲自己成就年轻人的方式完成谢幕。年轻人也没让人失望,刘启、妹妹韩朵朵,和他们在路上遇到的程序员李一一、中澳混血的Tim,几个小毛孩平时插科打诨耍嘴皮子,但关键时候大家联手提出一套拯救地球的方案去挑战权威,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舍我其谁的自信,和面对挑战时的果敢机智,是中国的影视作品里稀缺的年轻人形象。
当后半段年轻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热血一点点改变现实,并且感染成熟理智的中年人们加入他们的队伍,我在座位上看得跟着生理性激动,最后年轻人们争取到了父辈的支持,也完成了父子之间的和解,身边有好几个男观众都看哭了。
有人说刘启这个角色完成度有欠缺,对父亲刘培强的敌意来的莫名其妙,明明小时候父子俩还很亲密,一起在海边散步时彼此抱得很紧。
不过和有孩子的家长讨论观影感受,他们告诉我孩子进了青春期就是会没来由得瞧不上父母,不喜欢被父母安排好的一切,为了叛逆而叛逆。
看完电影出来,我正好看到马伯庸在微博开玩笑,他的说法也印证了孩儿父母们的经验。他说他的观影感受是养儿子没用,一到叛逆期就对老爹的苦心充满敌意,非得看到老爸的坟头才能和解。
点开评论有人劝他,孩子一般叛逆不了那么些年,努力多活几年就好了。
前几天还看到黄磊微博发的写给大女儿多多13岁生日的信,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现在还可以抱抱你亲亲你,相信你再大一些,这些拥抱和亲吻会变得越来越少,我很珍惜也很舍不得,生怕着有一天你我都会羞涩着不敢太靠近对方,再之后要等待很多很多年,等你真的长大,等我已然苍老,我们才可以再度手牵着手亲近如初。”
虽然代际隔阂始终不变,但无论父辈还是新一代,应对彼此的方式都在改变。长辈们用玩笑和理解来化解,年轻人一代比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父辈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兴趣和热血去改变世界,这样的循环才让人觉得,未来真的充满希望。
科幻的魅力在于跳出庸常琐碎,仰望星空,用更广大的视野去看待人类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电影里、AI Moss 对刘培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确实是一种奢求。这句话化用自原著小说。
的确,人永远是感性的、冲动的,这是人类的缺点和命门所在,但也是人之所以能创造奇迹的原因,是年轻人身上最让人欣赏和羡慕的特质,也是《流浪地球》呈现出来的最打动人的氛围。
更可贵的是,电影之外的故事和电影本身如出一辙。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进电影院之前只知刘慈欣和原著,不认识导演郭帆。在片头看到郭帆工作室的logo才想起来回来搜一搜他是谁。
最让我意外的不是他之前的作品——《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尤其是后者,看起来和科幻一点都不搭界。
而是,这位导演竟然不是专业学电影出身,是学法律的。
他出生于1980年,在导演界仍然是年轻人。曾经和宁浩、乌尔善等等一批青年导演一起被电影局组织出国进修“见世面”,回来就想要做真正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事情,在几乎没有前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始做《流浪地球》。
再搜索下去,制片人龚格尔出生于1981年,他当过歌手、演员、配音,唯独没有做过制片人,这是他操盘过的唯一一个项目。
唯一的利好是,这对搭档从小都是科幻爱好者。除此之外,美术设计、特效团队都是年轻人,特效七成是在国内完成的。很多效果受到预算和经验的限制,大家就尝试用土特效,拍摄现场堆满了大力胶和502,吴京在空间站里用的休眠仓也是被真实做出来的,盖子的自动开合靠幕后人员拉鱼线完成。
这么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一心要做出中国自己的科幻故事,过程中几次遇到预算超支和投资方撤资,导演郭帆用一顿酒拉来吴京支持,一开始是客串,客串着客串着吴京发现剧组没钱了,自己拿钱进来投资,结果投着投着又发现戏份越来越多根本不是客串,戏份快赶上拍男主戏了。
所有人不计得失不问成败,最终完成了这次了不起的尝试。
参与者甚至包括同档期的竞争对手们,宁浩不仅帮郭帆联系《流浪地球》的小说版权,还把《疯狂的外星人》的摄影棚、太空服借给《流浪地球》用帮他的剧组省钱,自己还在手头做着项目的情况下抽空去客串。
几部电影最近也在微博上互相吆喝给对方打气,这种氛围真正让人觉得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往年,中国电影要“热血”好像只能靠一遍又一遍消费孙悟空IP,这次《流浪地球》除了特效和科幻题材之外,真正让我兴奋的地方在于,无论戏里还是戏外,都完成了一个有少年感的故事,这太提气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