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正月十五看花灯(吴庆林:正月十五看花灯)

正月十五看花灯

                        正月十五看花灯                                    作者|吴庆林
“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在我的印象里,正月十五这几天里是极少有雪的,但花灯却是年年都有的,并且会从春节开始,一直连续好长时间。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元,为“开始”、“第一”的意思;宵,意指“夜”,因此元宵节(正月十五夜)的含义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是道出了元宵节的含义。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和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因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共谋作乱。齐王刘囊起兵讨伐,并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合,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以民同乐日,让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本来是祭祀性节日,主祭星神太一,太一神是掌管宇宙一切的天神。汉武帝时,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由于星神在夜间出现,所以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通宵达旦,后世渐渐演变为元宵节张灯习俗。

关于元宵节赏灯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是由点灯敬佛演变而来的。东汉明帝时,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明帝提倡佛教,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百姓都挂灯,以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还有一种说法以为,灯节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宫观灯,以民同乐,沿袭而成为民间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据说这一天还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日,相传是天官祭日,故又称上元节。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吃汤圆,北方人则吃元宵。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圆之意,象征一家团圆和睦。
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为最富诗意的活动,夜幕降临之时,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仿佛天上银河降落人间。花灯凝结着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洋溢着民众的激情,也已深深地根植在老百姓的心里,和春节一样,成为百姓在平凡的生活中点缀而出的又一朵美丽而又欢乐的花朵。从懂事开始,花灯就闪烁在我的生命里,和春节里欢乐的时光一样,成为心底最美最深刻的记忆。
小时候是在矿山长大的,矿山在过年前两天贴对子的时候就把灯笼装扮好挂起来了。灯笼都是工人们自己做的,用铁丝或者钢筋焊出骨架,蒙上红绸,有的还用金色写上几个祝福的大字,挂在井口,办公楼,车间门口,还有职工宿舍楼前。每一盏路灯上也都会挂上一个红灯笼,夜色降临,华灯亮起,整个矿区瞬间变得红彤彤亮堂堂的,犹如一条巨大的火龙盘缠着,而龙头则是挂在井口的那四盏红灯笼,那四盏灯笼也真够大的,骨架都是用粗钢筋焊接加工的,里面悬挂的是500瓦的大灯泡,井口又在山腰的高处,红彤彤的,站在矿区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临近十五,孩子们手里都有了小小的灯笼,并且是各式各样,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都是出自孩子或者家长之手。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特别地钦佩父亲的这双大手,父亲的双手格外的粗糙,手指纹里和指甲缝里都藏着矿粉,搓上两大盆的衣服,矿粉都洗不干净。这双手上班抱风钻、握铁钎、搬矿石,下班后打煤砖、劈材、生火做饭,过年前还能写对联,正月十五还要给我做灯笼。把几个罐头瓶擦洗干净,瓶底放一点凉水,摆平后加入开水,“咔嚓”瓶底齐齐地炸开了。这还是个技术活,有的瓶身子炸开了,有的炸得不齐用不成,一个炸废了再炸一个,往往就要准备好几个罐头瓶。那时候罐头是个奢侈品,攒下几个罐头瓶也不是很容易。炸好的罐头瓶底在磨石上磨花,不会划破手,用两根竹片十字交叉绑在瓶底,中间绑上一节红蜡烛,竹片四角用细铁丝接到瓶口,拧好,用竹棍挑起就是一个小灯笼。还有从竹筐上抽出几根竹条,在火炉上小心地边烤边弯,扎成骨架,再用红纸或者黄纸、绿纸糊上,还要画上几朵花、几片草。父亲做着这些都是极有耐心,脸上都是满溢着微笑,我也动手在这个骨架上扎几圈线,在那个灯笼上画几片草,心中的那种兴奋和欣喜,真正感到了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十五前后这几天,每个孩子手里都提着一两盏灯,穿梭在矿山小广场上,与矿里精心制作的十几盏造型独特的花灯汇聚在一起,也颇为壮观。矿山人来自于全国好多地方,花灯也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有普通些的五角星、兔子、荷花,也有做得精巧些的宫灯、六角灯等,孩子们手里的灯笼也都变成了一件件小巧的工艺品。每盏大型的彩灯之间,还悬挂着一张张写着谜语的彩色纸条,吸引着全矿区的大人孩子聚在一个个灯谜前苦苦思索着。有的人猜出来了,兴奋地跑到兑奖处。简单易猜的奖品是铅笔,橡皮,女孩子则会领到花手绢,捲笔刀。难猜的奖品有铁皮文具盒,这是最让孩子们眼热的,有的孩子都握了一把的铅笔,口袋里也有了几个花手绢,但文具盒还是亮眼地摆在奖品台上。大半夜了,仍有家长和孩子在灯谜前苦思冥想不忍离开。

来到嘉峪关工作后,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常常乐此不疲地参与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观花灯、猜灯谜活动。小时候从矿山猜谜时得到的技巧和积累,在这里发挥出了极大的应用,收获颇丰。这时候,奖品也不再是捲笔刀、铅笔橡皮了,变成了笔记本,海绵文具盒。每当我拿了几个笔记本、海绵文具盒从兑奖处挤出来,总会迎来许多大人和孩子们的赞叹和羡慕声,心中也很是得意。海绵文具盒送给师傅家的孩子,笔记本留下自己用,几年下来都没有买过笔记本。
八、九十年代春节,集团公司工会都会组织大型的灯展和迎春社火活动。各厂矿工会都积极参与,尽情施展出全部才华,制作出许多具有本厂矿特征的造型花灯。过年摆在汽车上,伴随着“铿铿锵锵”、“轰隆隆”的锣鼓声在市区主要街道上游行,各厂矿制做的独特花灯都会吸引来市民的眼球和赞誉。

春节过后,花灯就摆在了酒钢公园里。那时酒钢公园是全市最大的公园,人工湖还没有挖好,仍是一片戈壁。于是这片戈壁就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摆满了各个厂矿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花灯。那时除了花灯外还有焰火,夜幕降临,全城所有的人都往酒钢公园里涌来,邻近的几条街道都挤得是水泄不通。焰火表演完毕后,人们又兴致勃勃地拥到公园里看花灯。人实在是太多了,前面的刚走到花灯前还没有看仔细,后面的人又拥过来,有的人被挤得吵嚷嚷的,许多孩子就被大人架在脖子上。
现在公园、广场上年年仍有花灯,并且是越来越精致,甚至是金碧辉煌,所利用的灯光效果也越来越新颖。卖小花灯的摊点也随处可见,孩子们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花灯,手柄上都装了电池,有的还闪烁着五色的光,发出悦耳的音乐。我看着这些孩子的笑脸,常回想起父亲用粗糙的双手为我做灯笼的情形,也常让我想起自己动手糊灯笼、画灯笼的快乐,还有和父母苦思一则谜语时的那份焦急和期盼。我也时常想现在的孩子是很幸福,但是不是也少了些自己动手制作的那份欢乐和那种期盼呢? 

 

正月十五看花灯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