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江苏诗歌:一周简评(3)

前言:第三周江苏诗歌微信共推出卞云飞、丁小龙、傅荣生、李晓愚、徐小爱克斯五位江苏籍或长期居住在江苏诗人,分别邀请既是诗人又是编辑的爱松、向迅、黄玲君、李点、敬丹樱五位老师分别就具体某首诗歌给予简评,旨在搭建一个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平台。

——本期编辑:刘康

杀鱼|卞云飞

它终于翻了白眼。直挺挺

躺在砧板上,一副很干净的样子

回溯到三分钟前,它还在做最后一丝乞求,

尽管它的肠肺正被掏空

回溯到五分钟前,它充满惊恐,拼命挣扎,

并闪烁着鳞骨被剔除的剧痛

回溯到一小时前,它和它们挤在一起,侧目

看我挑选它们(是的,它们理应被我这样的

人类挑选,杀戮)

回溯到一天前,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

它是一条无忧无虑的鱼

现在,它终于翻了白眼,

——对着我

这首诗让我联想到了雷平阳的《杀狗》,同样是以旁观者视角进行冷静陈述,不同的是卞云飞这首诗以非线性叙事手法穿插切入,力量上稍显孱弱,表达上有所创新,整体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力。(爱松)

雪|丁小龙

一定要亲手摸到它

或让它停落在我的胳膊上

才能觉得是真下雪了

这样,我才会继续确定

那个挑红缨枪的汉子,挂着一葫芦的酒

正接近我的窗子

我们相互侧立,不说话

以心印心,叹说“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样白的雪,这样的纯粹意境

却不能多存在几天

像我河岸里的那些过客:神灵、情人

以及遍满四野的、常人不易觉出的――盐

它们的姿态,我已形容多遍了

也无需累述,因为我们愧于应酬与姑且

非得再把什么握在手里

一片雪,落在手心上

它反复端详了我,还是化了

当刘康兄把这首诗发给我时,我以为诗的作者就坐在我的对面。当时我还震惊于世上竟存在如此巧合之事,同时犹豫该怎样为这首诗写点阅读心得。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场误会。此丁小龙非彼丁小龙。坐在我对面的是青年小说家丁小龙,而这首《雪》的作者是江苏青年诗人丁小龙。很有意思,小说家丁小龙也写诗歌。而当我真正坐下来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欧阳江河先生即将登上讲台,为我们上诗歌课。欧阳先生在课堂上讲,阅读一首诗,要将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问题意识带出来。我就在想,丁小龙的《雪》是不是一首带有问题意识的诗?我想是有的。与“挑红缨枪的汉子”以心印心的叹说,将雪与河岸里的那些过客互比以及后边对于日常生活的反思,都能窥见诗人的问题意识。诗人借雪来表达他对短暂易逝的美好事物的叹惋与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将雪拟人化,很妙,而且意味深长。整首诗读来有眼前一亮之感,虽然诗人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新鲜,但他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雪的陌生化的想象,个人比较喜欢。(向迅)

如此之近|傅荣生

夜观天象

星光如密集的预言

我用漂泊过的虫吟

复述它们

并从中辨识一些背影

窗外,隐去姓氏的微风

拂过林稍

安顿在茶杯里的湖

也被吹拂了一下

这明镜般的湖面

让我发现

人间离星宿

原来是如此之近

想象力总是在寻求独特的表达。傅荣生的这首短诗有他自己的感觉基调,一种迷思的智趣。他的这首诗歌选取了由外而内的视角,将遥远的星辰拉入内心的版图,在远和近之间,用虫鸣和微风衬托和填充,以小见大,以动衬静。这也是诗人应有的一种融合世界万物的能力,以及安居于自我存在核心而无忧无惧的修为。(黄玲君)

特别|李晓愚

我见过许多死亡

有站着倒下的

比如树

有至死也面不改色的

比如茶花

还有一些与众不同

它们横着

比如鱼

坚硬如水

比站着的生物更令人棘手

它们毫不费力地取走

我的敬意

像夜晚的床取走

我们的孤独那样自然

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

比如牛

临死前像人一样流泪

对这近似人类灵魂的生物

有时,我爱它

有时,我厌憎

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生死存亡都遵循各自的规律,死亡形式亦有所不同,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每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悟并揭示不同形态的生命存在与人类命运的相互依存关系,语言表达凝练,由浅入深,引导读者产生更多的思考。(李点)

午后|徐小爱克斯

无非是用刀子

写豆腐之心

人至中年

不再喜欢比喻、双关之类的修辞

任何事物都是隐喻

并且暗含因果

所以写清一个事物

等于说出真相

而追求真相的心

会出现幻觉

比如刚才念经

觉得自己突然间消失了

但经文字字清楚

初秋的午后

蝉声传至书屋

时断时续

我随手翻开《红楼梦》

贾迎春又独在花荫下

拿着花针儿

穿茉莉花

人至中年,所谓追求的真相在内心已然并不那么重要。又或者说,真相的本质早已心中有数,无非是心底的平静。(敬丹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