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卢氏文苑 | 张彩琴:乡愁是一把心锁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乡愁

是一把心锁

文/张彩琴

乡村采风

汤河乡义节沟村是李宏文老师的出生地,也是他千里万里,永远走不出的乡愁。

初识李老师,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带着熊耳山的风霜,义节沟的泥土,山月在心底里生长,山乡在文字中茂盛,叽叽喳喳的鸟鸣在枝头上灵动。清风明月,雪雨春花,火红的柿子树,金灿灿的皇菊,一草一木都在笔下生花。母亲的饺子,老家的糁子饭,尘封的石磨盘,飘落的童年,亲人的坟茔,故人故乡和故土,成为绕不开的牵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乡土,让人魂牵梦萦?什么的山水,使人流连忘返?

参加文苑乡村采风活动,踏上义节沟,走完了十里蛮营,有幸认识了真实的李老师和李老师的真实,认识了老骥伏枥,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周书记,认识了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乡亲;理解了这方山水的前世今生,理解了义节沟村人的期盼与梦想,感触很多。我愿意用拙笔,书写浅陋的文字,向这片热土,向那些奋斗幸福的人,表达我由衷的敬意。

白云深处是我家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勾起过多少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李老师也有一幢房子,在义节沟村的白云深处,两山夹道,流水潺潺,是一所高标准的乡间别墅。东西两边的厢房飞檐翘脊,保留了豫西民居的古朴之风。正中的二层主楼,倚山而建,简洁明快,装修时尚。二楼上的凉台,视野开阔,一览周边群山万壑。中式的大门宽大敞亮,锁住了山间的云雾,也锁住了埋藏在心底的乡愁。
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右边养蜂,左边种花。入眼,漫山叠翠;入耳,高林鸣鸟。远处,熊山不老 白云悠悠;近处玉米拔节,蜂飞蝶舞,一派和谐恬静的田园风光。正午的阳光炙烤大地,暑气蒸腾。厢房内,文友们兴致勃勃,认真聆听李老师回乡创业的心路历程,听周书记讲述义节沟村从异地搬迁到发展特色农业的曲折经历。
李老师在郑州有幸福的五口之家,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心血,修建这样一所清雅闲居,不是为了归隐山林,休闲养老。而是借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东风,利用义节沟村青山绿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行,为打造蛮营康养基地,树立标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带动和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像这样的民宿民居,在义节沟村已发展到七栋。目前都已装修完毕,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无论是白墙红瓦的农民别墅,还是竹篱围墙农家小院,门前栽花,房后种豆,浓荫蔽日,竹林含翠,瓜果疏菜地里摘,木耳香菇自家采。在群山的围裹中,清凉自得,悠然世外。
蛮营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却有童年的时光,有儿时的记忆。闲暇之余,你可以邀三五好友,环山抱水,把酒临风。这方山水的回馈,一定让你心旷神怡,物我两忘,醉卧青山不愿醒,桃花源里当愚公。兴之所至,你会学学陶渊明,做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荷锄翁。
如果有一天你累了,请到蛮营来康养。把喧嚣留给高楼,把热闹留给城市,把纷扰留给红尘。一个人洗尽铅华,夜看繁星闪烁,一天银河,在蛮营的山风中睡到自然醒。黄昏的夕阳,透过树荫洒下柔和的光,你在院中摆一桌小几,烫一壶连翘皇菊蜂蜜茶,读一本总也没有读完的书,让你的心和大山一起空灵,让你思绪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共鸣。
或者,你和蛮营的老者聊聊农事,说说谷穗和向日葵,点瓜种豆,春种秋收。滚滚红尘随风去,人生坎坷付茶水。最好的幸福在当下,最好的乡愁在义节沟。

生态宜居义节沟

义节沟村隶属于卢氏县汤河乡,以前曾是卢氏连接西南各乡镇的古驿道,是南阳、湖北通往崤函古道的捷径,后因公路改道而逐渐萧条。
义节沟,顾名思意为节烈忠义,其中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故事不得而知;义节沟村和蛮营之间有无什么历史渊源,也没有明确的文字佐证。但义节沟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却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义节沟村人用大爱,传承“节”“义”精神;用担当,书写新时代的“义”“节”情怀,创造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新义节沟村。
12年前,义节沟村九沟十八叉,山多地少,生态基础薄弱。2007年“7.30”,卢氏特大的暴雨洪灾,义节沟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墙倒屋塌者有之,家破人亡者有之。灾难无情人有情。救灾中,村民们擦干泪眼,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开展生产自救。他们用山一样厚重的爱,慰藉受伤的心灵;用自我担当的责任,负重前行。灾后重建中,多数村民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山乡。义节沟村,田地荒芜,青壮年外出打工。
7.30特大洪灾,老天给义节沟人出了天大的难题,让义节沟人承受了毁家失亲之痛。痛定思痛,痛彻心扉。灾难,也让义节沟村人明白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不能手捧金碗没饭吃。他们把“节”“义”传承,变成热爱故乡,改变故乡的动力,奋斗幸福,让故乡变得更美好。
在李宏文老师的倡议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义节沟人陆陆续续从山外回归山村,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靠山养山,靠山吃山。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连翘、天麻、皇菊等中药材。打造中蜂养殖基地,打造蛮营康养中心。依托熊耳山景区和汤河裸浴文化,发展民宿、农业采摘、观光旅游等项目。努力把义节沟村建设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到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使义节沟村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裕新生活。
十年奋斗十年歌。郁郁葱葱的树木为义节沟筑起了绿色的屏障。高氧呼吸养身心,康养基地颐天年。现在已经发展中蜂养殖400多箱,民宿旅游初具规模,义节沟人的努力初见成效。
为了扩大影响,提高蛮营知名度,李老师正在鼓与呼,为修建熊耳山南麓的登山休闲步道,把蛮营与熊耳山、汤河沐浴连为一体,争取多方支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十里蛮营十里花,百里义节百里景。我们期待义节沟人的明天更美好。
乡愁是一把心锁。打开心结的钥匙是乡村的振兴,乡亲们的富裕安康。在常人的眼里,李老师算是成功人士。离开义节沟这块曾经的伤心地,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无可厚非。但老师情系故土和乡亲,把乡愁化作情和爱,化作汗水,化作行动,化作郑州到故乡来来回回的奔波。虽然目标还有距离,但李老师一直在身体力行。
乡愁是一颗赤子情怀。每个人都有一份故土情结,我经常把这份情怀放在心里,放在梦里,也放在回忆里,而李宏文老师却把它垒在一砖一瓦上,蛮营的乡亲们把它种在一草一木中,这就是我和十里蛮营的差距,也是十里蛮营带给我的震撼。

end

编者推荐

和作者一样,认识宏文老师是从他发在文苑的第一篇文字开始的。在近两年内,他勤奋笔耕,先后在文苑发文二十余篇。从中我们看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宏文老师是军营时代的“文科生”、“笔杆子”,转业到省城工作后,不仅对文字仍乐此不疲、情有独钟,而且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家乡情结。

近日,文苑编辑部组织部分作者深入宏文老师的家乡——汤河蛮营开展了采风活动,让我们对宏文老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品咂本文作者的文字,我们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认识上又打开了新的天窗,并和作者深刻共鸣。是的,“乡愁”是一把心锁,人人有“乡愁”;但打开心锁的钥匙在哪里呢?宏文老师用他的义无反顾、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这把钥匙就是回馈桑梓、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就是带动乡亲实现富裕安康,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开发实践。让我们跟随作者富于洞察力和思考力的文字,去一起体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受打开“乡愁”心锁的“标杆”的魅力,一起领略汤河乡义节沟村的美丽现在和光明未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卢氏汤河蛮营康养基地…… (知 和)

作者简介:张彩琴,1965年生,现在县粮食局工作,市级劳模。喜欢读书,热爱文学,愿意用文字的亮光点燃生活的激情,希望用文学的光芒燃放时代的精彩。
●文苑是一块沃土●小说:纱窗●我的老师们●又是一年槐花季●年来年往(小说)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辉

执 行主 编:淑 清

责任编辑:张 瑞 张欣燕

邹楠程向楠

本期校审:知和

本期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卢氏文苑

一/个/值/得/关/注/的/平/台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卢氏文苑,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