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杨延昭是谁(中华名将–千古英雄杨六郎)

杨延昭是谁
欢迎您

导读: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在系列评书和电视剧中,杨家将英勇无敌,但是遭奸人陷害最终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同样,杨六郎的故事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那么真实的杨六郎到底是怎样的呢?杨六郎真的是驸马吗?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到底是哪三关呢?

杨延昭(958年-1014年),亦称杨六郎。本名廷郎,又名延朗,号白玉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八月生于并州太原(山西太原)。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契丹惮之,目为六郎《宋史》
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时喜欢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才及冠,即补为供奉官(低级武官)。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亲征契丹,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副之,延昭为阵前先锋,时年二十八岁。攻朔州时,被流射穿膀臂,仍带伤冲杀,攻势愈猛,直到破城而入。攻下朔州后,其被留后疗伤,改由二弟延玉接替先锋。至陈家谷一战,杨延玉拼至重伤落马,惨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身中数箭,受伤被俘,绝世三日而亡。延昭因伤缺阵,幸免于难。除服后,加封崇仪副使兼景州(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知州。后命延昭为江淮以南都巡检使,再徒保州(即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在今徐水县,时为宋辽界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很急,合围攻城数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促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很害怕,杨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上城上的矮墙,给予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好天气十分寒冷,取水泼洒城墙,天亮以后,水全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敌人不能爬上来。辽军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遂城位于河北徐水县境内,频临威虏军。在杨六郎军事生涯中,遂城之战是最著名的战役。杨延昭一战成名,人们称他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萧太后不禁叹曰:“杨业真有好儿!”只得撤兵而去。宋军随后追杀缴货甚多。此役以少胜多,大挫辽军士气,延昭以攻擢升莫州刺史,由此统帅三关人,号杨无敌。并在此府安家,起名“修德堂”。时值真宗驻毕大名,屡召延昭赴行在问计边事,对答皆切中。真宗甚喜,乃对诸王公大臣后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是年冬季,契丹军再度南侵。杨延昭先将一部精兵埋伏于羊山以西,然后率军绕至敌后,自北掩击,依计将辽军引至羊山,伏兵突起夹击,契丹军再次大败。延昭以功进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团使。
在镇边期间,延昭公还曾督率军民广修地道,用以藏兵。杨业曾孙杨充广始修的《杨氏祖谱 嫡长内谱》中记:“奉上谕,密修边关地下战沟。”据今发现,仅河北省永清县境内,就有三百余平方公里的地下建筑有砖壁劵顶的地洞,其与谱记家传完全吻合。 

杨六郎所修的地下藏兵洞
景德元年(1004),延昭所部扩至万人。时萧太后又统率三十万大军侵宋,一路直逼宋都汴京(今开封)。新任宰相寇准极力主战,组织各地军民奋起反击,在澶州(今河南濮(pú)阳)一战,射杀辽帅,大败辽军。萧太后被切断退路,陷入绝境,遂提书议和。真宗以“屈已安民”为由,诏令罢兵议和,答应每年向辽邦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约史称“澶渊之盟。”自此,宗真宋尊萧太后为叔母,称辽圣宗为兄弟。杨延昭正在统兵征战,突闻议和,不禁顿足偅胸,大为痛心。于是急忙上疏请战,称辽军被困澶州,远离本土上千里,已是人困马乏。且其剽(piáo)掠的物资全都负于马上,行进艰难,虽人数占优,但战斗力已被削弱。故愿统兵扼其归路,将辽军一举全歼,并可顺势取下幽,易二州。不期奏疏被中途留置,未予上报。延昭不等诏命,即率所部突入辽境,攻破古城,俘虏甚多。这便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澶渊之盟后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自此以后,两国息战一百余年,直到辽灭于金。

澶州结盟之后,封廷昭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翌年进保州防御使,终官至高阳关(今河北高阳县)副都部署。在任九年,常以国耻难消,父仇未报为念,缘而疏于管事,手下小校周正借代理之机欺罔为奸,帝知之,斥贬周正,责诫延昭。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而亡,时年五十七岁赠太师。初葬于高阳关(故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古淤口、益津、瓦桥三关之南)水城之南,后其长子杨宗官授中州防卫使,兼京城(即开封)内外都巡检使,故移墓河南,杨延昭妻柴氏先亡,已葬于河内(今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故杨宗将父柩移来与母合葬。
《杨氏祖谱 嫡长内谱》明记:“妣柴氏,乃后周皇帝世宗柴荣之三公主。先主邢州龙冈,帝父生尧山。因国破落难,屈嫁业之长子延郎。两家有旧好,潘公促姻缘之。”所谓潘公即潘美也,足见潘、杨两家素无冤仇(那么潘杨不结亲的历史渊源在哪里呢?近期将为大家揭晓)。柴公主比延郎年长四岁,早二年先亡,享年五十九岁。杨延昭生三子二女,长子杨宗,字传永,号乐政;次子杨宾,字传持,号德政;三子杨容,文才出众绰号文虎,早亡;长女宗保,夫家周勉,开封人氏,官经历,后改随杨姓;次女宗英,夫家孝忠,开封人氏,由贡生中解元。二女皆熟通武艺,征战沙场。近年在河南就安县出土的《宋朝杨令公停灵碑》,即由“孙女宗保”所立可见谱记确凿,原始可信。
杨业长子杨延郎灵位(宋代原物)
纵观英雄六郎杨延昭一生镇边抗辽,那么他所戍守的三关到底是那三关呢?我们先看下清代的一首诗:

《雄关怀古》清 边连宝
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瓦桥霜
可怜野调盲弦里,威震三关说六郎

提到杨六郎镇守三关,大家都会想到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三关。其实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并非这三关。
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偏头关(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从史料上来看,杨家将抗辽主要活动在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往北最远到过易水河一带,即今河北省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州(今河北雄县)地区。北宋与契丹辽国长期对峙的、史书和戏剧中经常提到的“三关”,瓦桥关(也称雄关)、益津关、淤口关(或草桥关),就在当时的沧州北部、海河南岸一带。

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东起河北省的遵化,西界山西省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足足容得下3个台湾岛。中原政权不但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使老祖宗世世代代修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原北部大门洞开,留下了巨大的边防隐患。这一行径让华夏文明险些覆灭。

五代时期唯一有作为的皇帝周世宗柴荣(杨延昭岳父),于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春大举北伐,水陆并进抵达沧州,只用了40天的时间,收复了瀛洲、莫州及界河三关共17个县。之后在瓦桥关置雄县,在益津关置霸县。“雄”“霸”置县于边界,其用意十分明显。怎奈天不作美,正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周世宗突然发病,不得已而班师,不久就去世了,致使功败垂成。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三关”这一带成了宋辽“国境线”。三关位于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一线)南岸,从三关的名称“淤口”“益津”“瓦桥”(以及“草桥”)来看,都与河流湖淀有自然属性的关系。三关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于是北宋仅采取守势,集结数十万重兵“把守三关”。杨延昭正是宋初镇守三关的名将。现在雄县、永清县、霸州市境内,尚存宋辽边关地道遗迹,是宋辽边界附近的军事设施。宋名将杨延昭在此地镇守达十几年之久,寸土未失。此处一马平川,在战场上无天险可据,杨延昭屡战屡胜,与当时他奉旨所修地下战道有着很大关系。

另外,杨六郎镇守三关时,将拒马河打通,也就是现在的海河和大清河沿岸,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水上长城。今天的河北白洋淀就是一片河沼交错地带。这座水上长城和地下长城有力的阻止了辽军的的南下入侵。
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未尝问及家事。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畏怕他。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河朔一带军民人等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朝廷录用其子为官。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这一点在他的十八世孙明代昌平候杨洪身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明史·杨洪传》“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 又写到“洪久居宣府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这种精神就是杨家将一族薪火相传的精神。
杨家将精神忠勇报国的精神和清白传家的家风美德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它将永远矗立于华夏大地之上!!!
杨六郎镇守三关

                    长按图片识别为二维码关注
荔枝微课【千年不倒杨家将】直播间近期为大家讲述【中华名将–千古英雄杨六郎】,欢迎大家收听。

点击以下连接:

▲  一代名将–昌平侯杨洪

▲  京师第一铁笔–瀛西九千户杨清

▲  英雄名将右都督才子杨俊

▲  用鲜血铸就的【瀛西忠義堂】

▲  杨家将历史上的新篇章–廊坊杨家将

▲  明代辽东杨家将的辉煌篇章

▲  山东沂州、江苏海州同现杨家将后裔
▲ 凉州杨家将五万大军回归瀛西

▲ 用一生书写《杨氏赞歌》的杨家将后人
▲ 最后一支走出高王院的杨家将后人
▲从六合走出的杨家将后人
▲百期节目《图解杨家将历史真相》第三期–揭秘:宋濂《杨氏家传》到底受谁之托所撰?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荔枝微课【千年不倒杨家将】直播间

杨延昭是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