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佳篇妙品】杨玉梅:以文学致敬我们的时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作者简介:杨玉梅,女,侗族,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评论集《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多元共生精彩纷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探索》,前者入选201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论文章曾获2010年、2015年《民族文学》年度奖。荣获2012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编辑奖。现为民族文学杂志社一编室主任。

以文学致敬我们的时代
文/杨玉梅

文学之美
8月立秋之后,北京午后的热气便稍有收敛了。然而8月底的广西,依然酷暑难当。2020年8月的都安,比天气更炽热的大概是文学。因为,在8月23日揭晓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名单中,获奖作家、翻译家名单里31个闪耀的名字就有来自广西的红日、李约热和莫景春,他们都是河池人,其中的红日和李约热还都是都安人。这三部获奖作品《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分别代表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的新收获,是实至名归。这三颗璀璨的文学明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星空熠熠生辉,更是照亮了河池的天空。
8月29日至30日,在都安举办的“《民族文学》都安创作基地成立两周年暨脱贫攻坚文学实践活动”活动中,都安县文联主席特意邀请到了这三位获奖者。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喜悦和幸福,共享文学的温暖和荣光。时间总是有限,相聚总是太短,不过在有限的交流与相处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三位作家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们的睿智、勤奋、真诚与善良。
一个写作者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是突然地有天赐的写作神功。每个人在成为作者之前,一定都是受到了文学前辈创造的作品的滋养。这种滋养也可能是民间文学中的故事和歌谣,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在阅读中,读者获得了对文学之美和文学语言魅力的认识,有的产生了模仿的冲动,进而踏上了文学之路。
一个初学者大概会特别受益于这块土地上文学前辈的引领。。而且,这样的氛围造就了一支强健的作家队伍,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还有政府领导热爱文学勤于耕耘文字,如此,一个业余作者的创作大概极容易被鼓励的,而不会像个别地方写作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事情。正因为在这样的文学氛围浸润下,不断地有作者从河池的一个个偏远的邮票大小的故乡启程,从广西走上全国,抵达中国文学前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是人学,作家靠作品说话,但也是人品的较量。一位优秀的作家,常常怀揣一颗悲悯之心,热爱生活,心怀大地,情系人民,珍爱生命,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生活。从日常生活中、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展示时代生活内涵,从平凡的人物身上发掘人性之光,描绘生活之美,刻画民族精神,展示时代精神。
这三部获奖作品,虽然体裁不同,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别,但都是我们走过的时代的真实记录,包含丰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激情,充满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如莫景春的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是作者离开自己的故乡多年后对过往生活的深情回望和对当下乡村现实的审美观照。作为生长在南方的侗族读者,我对这部散文集里描绘的社会生活与自然风情都倍感亲切。或许有人认为作品有些唯美,一些作品充满田园诗意之美。其实,乡村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固然本身存在,只是很多时候被生活沉重的一面给掩盖或者冲淡了。
莫景春不仅仅对自己村庄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蛙声虫鸣、山川河流等自然风物致以生命的尊重与观照,对乡村各色人物的命运也倾注以深情的关注。我想,莫景春是以一种艺术审美,以客观冷静、委婉细腻的表达回望过去和审视当下,于是在审美观照中侧重于书写留在记忆中美好的东西而过滤掉了生活无比沉重的一面。生活之美、生活的复杂与生命的沉重其实都有表现,只是因为作者叙述的笔调恬淡自然,感情沉静内敛,故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本给人清新之感,充满诗意之美。
比如关于母亲,作者在多篇作品中写到母亲的辛劳,对于家庭生活的贫困作者一般不去铺排文字,而只是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进行简要叙述,而对母亲的性情和精神,作者不惜笔墨加以渲染,如《爱花的母亲》就是一篇唯美的作品,写母亲对花的热爱,其实也是一个乡村妇女对生活的爱,充满了大地的芬芳。
简而言之,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也是十年磨一剑,是莫景春十多年的文学坚守与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毛南乡村的回忆,也是我们走过的时代的真实记录,承载着毛南族独特的文化记忆、记录社会生活变迁,既有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有人间万物的精彩呈现。篇篇作品都堪称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美文,是值得后学者学习借鉴的。
为时代放歌
《驻村笔记》生动描绘了河城县天马乡红山村的精准扶贫的故事。虽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是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虚幻,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是对生活的提炼,所以能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驻村笔记》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红日到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正如图书扉页推介语所说:“这是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档案’,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回忆录’。”红山村虽然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村庄,但是这里发生的故事都是源自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生活,是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
《驻村笔记》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认可,不仅仅因为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与主旋律,在艺术上也是独具匠心,是一部充满艺术创新的力作。在形式上,作品以日记形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叙事,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市文联主席毛志平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示红山村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小说以扶贫工作为凝聚点,作为小说结构的中轴,围绕主人公在红山村的扶贫工作面临的难题与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真实亲切之感。日期也不是标在每个章节的开头而是放在末尾,如此而避免了日记体小说的碎片化和割裂感。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显突出,从繁琐的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评估评议工作,到从根源上改变贫困状态而进行的修路架桥解决出行之难,进行水电改造解决全村用水用电之难,成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食品加工公司,形成致富产业最终实现脱贫,从一支扶贫小分队扩大到社会各层各业,人物从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村民到各级领导、企业家、专家等等,从一个村延伸到县市,甚至全省和全国。如此,红山村,“这个邮票大小的故乡”,成为祖国辽阔大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的扶贫攻坚战的千千万万个乡村的一个缩影。这里的脱贫攻坚战不是一个村庄百姓的自发行为,也不仅仅是一个扶贫工作队的上下求索,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而进行的伟大斗争,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事业。放眼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这场为消灭贫困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及其取得的辉煌胜利,是一场精彩的告别。《驻村笔记》真实、生动的记录,为中国人民整体告别备受贫穷折磨的历史转折留下了珍贵的档案,是献给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首深情的赞歌,也是献给创造了人间奇迹的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
为时代放歌,书写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也需要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细腻的表达。红日在扶贫工作中记下的日记数十万,生活千条万绪,因为严格的生活提炼和妥当的艺术剪裁,使得这部扶贫笔记避免杂乱无章的素材堆砌。红日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中矛盾和问题接连不断,故事波澜起伏,让读者应接不暇,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同时,他不仅仅写事,更善于写人。每个人物在作家笔下都极具个性,立体、鲜活、生动。特别是其中着力塑造的几个扶贫工作中的正面典型人物,真实可信,比如红山村的两位老党员——伍老和老党 ,村支书兼村委主任老跛,他们为红山村的脱贫攻坚呕心沥血。从他们身上彰显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令人钦佩。还有主人公一行扶贫工作队对百姓的一片赤子之心,他们与群众结下的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虽然红日的叙述冷静客观,但是字里行间常常隐含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
如拆除天桥后,老道长半夜从天桥的悬崖边上失足跌死了。大家都担心家属要闹事,要索赔,主人公毛志平自觉拿出10万元稿酬作为赔偿,其他队员也纷纷要求承担责任。五人去奔丧,老道长的长孙覃理科反而感激涕零地说:“毛一啊,难得你这么大的干部来我家,参加我阿公的葬礼,给我阿公足够的脸面了,这份恩情今生今世我难以报答……”毛志平泪如雨下。覃理科还坚决不要钱,说什么意见都没有,并且通过民间风俗习惯抛“猪耳朵”的方式征求过世的老道人的意见,结果老道人也不同意收钱。一个可能出现的纠纷却成为一场感人的精神安慰。人世的复杂,百姓的可爱可敬在这次事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再如小说的结尾,精准扶贫进入“双认证”的关键阶段,可是有24户帮扶的农户拒绝在验收表格上签字。调查组深入调查,严组长说了原因:“户主们认为一旦签字你们就走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如果他们一天不签字,你们就一天不离开。只要他们拒绝签字,你们这支小分队就永久驻下来,永远不走了。”而后,大家的目光移到屋外,作者叙述道:“夕阳西下,旷野上、山腰间,暮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的目标移动。是的,人都是有目标的,像飞机的航站,轮船的码头……移动的人中,有一些在逐渐靠拢或者会合,最后形成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也是有目标的,他们朝着临时村部这边走来。渐行渐近,原来是我们三位队员的帮扶户户主,我们的亲人。”作者以冷静的语言描述一幅暮归图,如诗如画,一声“我们的亲人”烘托情感,升华了主题。这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也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的结果,为小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意犹未尽。
为众生画像
李约热的小说叙事精炼简洁,语言自然朴素而又耐人寻味,人物对话富于幽默感。他笔下的野马镇是虚构的,但也是在中国的南方乡村真实地存在着。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由9篇小说组成。叙述人“我”怀揣一个小镇、一座村庄的心事,通过不动声色的叙述展示人世间的沧海桑田,让读者感悟人生的荒诞与真实、生命之痛与爱。这些作品,不论是语言艺术、谋篇布局,还是蕴含的生活厚度与情感浓度,放在少数民族文学界乃至中国文学界都是独具特色的。
李约热的作品虽然有批判,展示人间的苦难和国民弱根性,但是苦难里更有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人性之弱中还有光,蕴含人间的温暖。如《村庄、绍永和我》里被传销洗脑的大学毕业生绍永,他的大脑充满传销虚构出来的富足与奢华。一场传销骗局臆造出来的海市蜃楼让他的梦想与现实严重失衡,被遣送回村的绍永闭门谢客。他的沉默是伤痛,也是自我救赎。“我”两次上门试图开导他帮助他,都被冷漠地拒绝。可是为送一个小朋友的断指,他和我坐上电单车赶往县城,他着急地问“我们还能快点吗?我们还能快点吗?”小说最后两句话:“这时候,夜幕被灯光划破。那是野兽的眼神。”这是实指,描绘当时的情景,但也是虚指,暗指绍永的心灯被点亮,人生重新焕发光芒。
《情种阿廖沙》讲述的是一个三角恋情,阿廖沙爱上了夏如春,而夏如春是重刑犯刘铁的老婆。阿廖沙有情有义,他看中的首先是夏如春对丈夫的深情,不但爱夏如春,对他们的儿子也是亲如家人,为情不惜生命,与夏如春相好后还要请律师救刘铁。阿廖沙拥有的真挚情感和善心,使得小说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婚外情,而获得更为打动人心的力量,展示出普通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
《你要长寿,你要还钱》是金钱与亲情故事在当下的深刻展示,人物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野马镇杜枫、杜松兄弟俩受蛊惑投资入股,以为可以轻松挣利息,不料却是一场骗局,经济纠纷导致亲情的破裂,兄弟告兄弟,杜枫被迫用房子抵押债务。杜松看到年老的落魄的居无定处的杜枫,于心不忍,最后到杜枫租房处请他回家,说道“你要长寿,你要还钱”。全文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充满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照亮了生活,唤醒了人物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李约热小说里的故事来自于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人物的情感真实可信,但是故事情节常常充满荒诞意味,所以作品呈现出荒诞而真实的独特审美效果。如《龟龄老人邱一声》讲述的是记忆停留在70岁的长寿老人邱一声的故事。无儿无女的老人90岁后被村人当作宝,大家轮流义务赡养他。“我”去照顾老人时,被当成他死去多年的傻儿子阿牛。这个95岁的老人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上演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荒诞而心酸感人的闹剧。老人70岁时,傻阿牛为了不给自己的父亲添麻烦而跳河而亡,邱一声的记忆就止停留。他在半梦半醒中把“我”当成阿牛,以为阿牛回来了,最后在恍惚中为了不给儿子添累而上吊自杀。小说借助邱一声把“我”当成儿子的荒唐之举,表现父子俩为了不当累赘而放弃自己生命的壮举。他们的身份卑微,可是对亲人的爱感天动地。
短篇小说《人间消息》里人物从事的研究工作都是荒诞的。“我”沉溺于研究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植物“玛沙”,而退休物理教师唐老师及其助手小陆研究的是人类灾难史。关于人类苦难的研究,就是研究人类的罪行史,是研究人类的过错史,他们寻找人间的灾难现场然后记录成册,留给世界一份证据,那基本上就是在“地狱”里逛。他们都沉溺于自己的研究,“我”为此而失去了相处八年的女友,而唐老师则陷进苦难,患上了抑郁症。唐老师离世,小陆跟随“我”继续各自的研究。小说显然是虚构的艺术,但是人物的经历却是真切的,人物故事传达出来的是人所共通的情感内涵。
李约热小说里的人物,看似游戏人生,漫不经心,充满调侃意味和幽默色彩,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和故事的发展,人物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复杂和生命的沉重。如《南山寺香客》故事的主角似乎是李大为,其实是借李大为感悟人生。南山寺的一对夫妇香客,无法承受自己的婴儿患有先天性脑积水,把他扔在一个距离福利院一公里远的荒郊野地上。一只吃到他们施舍的包子的流浪狗去救这个小孩,把孩子往回拉,狗儿被两个中年人误认为是正在啃孩子的疯狗给打死了。年轻的夫妇顿悟跟孩子在一起是大喜悦,决定在南山寺建房子,一家三口在这里重新开始。这个天方夜谭一样的故事传递出来的是一个生命和爱的教育。
《幸运的武松》 里“我”和哥们黄骥义愤填膺,驱车赶回老家揍人,因为哥哥受到收税官韦海欺负了。黄骥把即将揍人的行为当成是为民除害,充满壮士一去不回头的悲壮意味。“我”担心黄骥出事,采取绕道拖延的办法,最后是卑微的村民、哥哥的好朋友世荣去捅了韦海一刀,他为此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小说故事情节令人啼笑皆非,但是可笑的事情背后是小人物的忠诚、侠义,令人动容。
这部集子里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小说也没有激烈的善恶冲突,但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常常蕴含复杂的人生况味,让读者透过人物的多舛命运感叹生命的无常。如《二婚》涵盖的两个二婚故事都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乡村少女小红梦想着嫁到省城,经人介绍认识了小文。小文的父亲赵大河是个高官,母亲董含馨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小文具有轻微幻想症,会跟人喋喋不休地讲述他和幻想中的“前妻”的故事。小红善良,温顺,能够倾听小文讲述他幻想中的婚姻故事。她同意跟小文结婚,是因为对小文怀有好感,更是因为小文是赵大河的儿子,因为对富贵的期待。然而,就在小文和小红结婚之日,赵大河出事了,小红和父亲期待的富贵在即将到来时转瞬即逝,一家人都被一巴掌打入冰窖。
小说在故事中套故事,董含馨和赵大河是真正的二婚,小文是董含馨和拉面大王张强的儿子。董含馨其实看不上张强,但是父亲老董策划了一个劳动竞赛,说谁是劳模就让女儿嫁给谁。张强废寝忘食钻研技术,获得劳模的荣誉,可是神经却出了问题。
介绍人出版社的刘处长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他的生活看似活得潇洒风光,而内心苦涩难当。整篇小说篇幅不长,却是关于婚姻与人生,也是关于亲情与爱情的深刻阐释。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故事中的婚姻都有不幸,但是人物都没有出现背叛行为。董含馨与张强结婚,尽管张强有病,她也不舍不弃,还有了小文。而张强为老婆和孩子考虑,他和父亲都说小文不能一辈子都有一个生病的父亲,坚决要求离婚。刘处长和妻子虽然彼此都不满意,但是因为有了孩子,一直就这么过着。小红在小文家遭遇了变故之后也不离婚,而是辞职创办“英伦演艺吧”,她说,不管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我都要拼命面对。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以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对抗生活的不幸,彰显出平凡中的非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还有小文,总是跟小红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子虚乌有的婚姻,描述自己臆想中的明星“前妻”,他说是为了爸爸赵大河的前途而离婚的。小文编造的故事虽然荒唐,却也让人看到人物的可爱。赵大河出事后,小文不再跟小红讲述他和“前妻”的故事,而是跟她讲述他爸爸怎么怎么好的故事。这个人物形象,在荒诞中演绎着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温暖,耐人寻味。
李约热借助小说人物说,“每个村庄,每一家每一户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苦难都有来路和归途,像雨融于土地。”《南山寺香客》的结尾,男人说,“我们一家三口,想在这里重新开始。不管以后有多难”。苦难中有温暖,平淡中有震撼,每个人物都负重前行。这正是《人间消息》所描绘的芸芸众生。
从新闻结束的地方出发
曾经听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说过,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丰富。新闻可以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那么,如何让文学从新闻结束的时候开始?这是对一个作家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研究探索生活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文学想象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比如,前些天我跟参加2020年《民族文学》壮文作家翻译家培训班的一个壮族作者聊天,他是县人民法院的教导员,接触到很多案件,他谈到一个案件,一个年轻的乡村妇女不喜欢婆婆,要她的丈夫一起谋害老人。丈夫不同意,老婆就威胁说不同意就离婚。糊涂的丈夫帮助老婆用农药毒死了老人。因故意杀人罪,女的被判处死刑,丈夫作为同谋被判处无期徒刑。在这个女犯人的看来毒死老人并不是一件大事,在服刑前她还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照看年幼的小孩。
这是发生在新世纪的中国乡村的故事,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今年年底实现脱贫,全民基本进入小康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百姓自然地就有足够的文明素养,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每个公民自然地就成为具有现代意识、文明、进步的现代人。国民的弱根性、人性的阴暗面并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自然消失,普通百姓中还依然存在落后的思想观念,民族精神的启迪依然是文学任重道远的课题。
就这样一个案件来说,我们从表面看到的是这个乡村妇女的无知、愚昧和人性的残忍。但是作为文学,特别是去虚构一篇小说的话,那就需要去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冷酷的女人,有这样愚昧的丈夫,去毒死自己的亲人?为什么在儿媳妇的眼里婆婆显得那么可恨?作家需要探究案件背后的故事,去关注人性变坏的内因,比如生活的压力精神的焦虑,乡村妇女的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么乡村女性的产后抑郁问题如何引起关注?如果要把这个案件写成小说,那就需要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到背后的复杂情况,写出人物生存与精神的困境,并探寻解决的途径。
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如果说是案件,那就是案件出现的时候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今年获得骏马奖的一部散文集《陪审员手记》是畲族女作家朝颜的作品。这部散文集填补了我国散文写作的一个空白,能够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也真的是实至名归。朝颜,畲族,1980年生人,2009年开始创作。她的散文和很多作家一样,最初是从自己的生活记忆出发,从故乡启程,她书写故乡的散文《当花瓣离开花朵》2015年获得《民族文学》年度奖。但是逐渐地,她创作的视野不断扩大,关注到自己这个时代的人,思索这个时代的人的命运,探索时代的难题。
她的文学自觉追求与探索,在《陪审员手记》这部散文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她担任5年人民陪审员的收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写十个案件,但是并不简单地写判案断案,不仅写法写理,更是写情写人,力图展现每个案件后面的芸芸众生及复杂人生,是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的悲剧,是亲情、爱情的破裂,是金钱与人性的展览,是道德与良知的审判,更有文明与落后的思考和剖析。这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观察生活、沉思生活之后的产物。作者写的是她见到的故事,这也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独特的人物故事中承载着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内涵。
朝颜在其创作谈中说:“我担任了五年的人民陪审员,其间,写作这部长篇散文的念头像一粒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种子,扎下根来,枝叶不断生长,一天一天的,在我的心上拱动着,有时候是难耐的奇痒,有时候是怎么也捂不住的疼痛。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除了把它写出来,别无它法。”
这是作家创作的主动性,拥有“除了把它写出来,别无它法”的决心,自然就能写出这些作品,那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准备,那就是她的观察和记录,观察一个个充满悬念的庭审过程,不动声色地记录庭审现场的各色人物的表演。当然,她的记录与书记员的记录是迥然有别的。她说:“每完成其中一个,我都要翻阅大量的相关材料,并思考良久:文字的触须要伸出多长多远,伸往哪一个方向,它们触及的广度和深度在何处,意义是什么?我要做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又一次审判,以及对人性和人世的拷问与解剖。”如此用心用功,勤奋耕耘必然有收获。朝颜的获奖正是天道酬勤的结果。
法国著名思想家拉法格说,如果拉辛与雨果的作品不跟镜子一样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的那些人,连带着他们的看问题、感受、思想与表达的方式,一齐反映出来,那么他们决不会被当时的人宣称为大天才。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大天才不是关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就成为天才作家的,他一定是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在我的阅读感受中,我们当代的许多作家,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都是透过自己“邮票大小的故乡”关注民族、审视时代,把自己民族和生活的区域在特定时代的生活艺术地展现出来,塑造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在特定环境中人(包括作家自身)的“看问题、感受、思想与表达的方式”。
正如红日的《驻村笔记》里轰轰烈烈的扶贫生活,李约热的《人间消息》里形形色色的人生,《被风吹过的村庄》里的乡村图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与精神的生动诠释。都安,一个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地方,每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又参与和见证了这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转型,多种文明的融汇与冲突,各种情感与思想的碰撞,必将使都安文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期待着都安作家勇攀文学高峰,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涌现出更多文学精英。
编者语:非常感谢《民族文学》杨玉梅主任赐稿,对河池、对都安的文学现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作者给予极大的鼓舞。《民族文学》对于民族地区的基层作者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最盛大的舞台。我们坚信,只要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以一种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引领文学创作,在不久的将来,在都安文学史上将会继续出现更多的精品佳作。都安的广大文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文学致敬我们的时代!
投稿须知一是关注本公众号;二是投稿可加微信号:wyh07785126或者发稿子到邮箱:jinzhutan8818@126.com,并附上作者简介和个人图片;三是平台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不允许修改请作者在文末声明;四是原创作品获得的打赏70%支付给作者,满50元支付,其余留平台用于有关活动;五是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不接收别的平台已经采用的作品,平台只收原创首发稿件,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本平台隶属于都安县作家协会,平台优秀作品选登于《都安文艺》,或者向公开发行刊物推荐。平台编辑:韦云海 、蓝柳节。长按二维码识别精彩内容早知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