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呢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意思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伤寒杂病论》自序称全书共16卷,但与史载卷数不一致。从王叔和 整编后八个世纪,到宋代经过“校正医书局”考订后,分为《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该书:

第一,系统化了中医临证学。

《内经》多属于基本理论,其临证治疗大部分是针炙。《伤寒杂病 论》的临证内容则十分系统,而且大大超出了《内经》。 例如,《内经》 把热病的病程归结为12天,一天传一经。

《伤寒论》也肯定“传变”, 但时间和次第,并不死板:有传、有不传、有循经传、有越经传、还有直 中。有一经病、有二经病、三经病、有合病、并病、坏病等,更加符合实 际。

该书基本内容分两大部分:其伤寒部分,总结有397法,113方。

开辟 了热病学(传染病学)的道路;其杂病部分论述了内、外、妇各科40余种 病,实际方剂有176首(除去重复和只有方名者,为后世分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书用药200余味,这在汉代是很高水平的临证全书了。

第二,基本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一大特色,是理法方药统一规律的概括。 《伤寒杂 病论》一书,基本上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模式。例如:

四诊察病:《内经》对疾病有时侧重从症状或脉象下诊断。

《伤寒杂 病论》则通过大量实践经验运用了脉证合参,发展了诊法。

八纲辨证:如《伤寒》第七条,《金匮》第三篇等,都区分了阴阳的 病型;《金匮》第一篇区分了表里的部位;《金匮》第四篇区分了寒热的 征象;《伤寒》第七十条着重了正邪的虚实。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该书 中运用的很成熟了。

六经分证与脏腑分证:伤寒感外邪,所以按六经分证,阳经由表及 里,阴经由实而虚,符合临证实际。杂病多属内伤,所以脏腑分证更有意 义。

治伤寒以袪邪为主,治内伤以扶正为主,不同分证,有各自的临证价值。

八法治则:该书运用了八法。 如治伤寒重在攻邪,故以汗、吐、下为 主,也有温、利、和,如第277、381、387各条。

治杂病则多用补法。该 书的八法与现在所说的八法只有一项差别,即现在的“消”在该书中是 “利”。

总之,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热证用 清法,寒证用温法等,该书是十分明确的。

该书也有局限:如伤寒传经理论还有某些机械论,关于不可用“本命 肉”之类的论断都是不科学的。

伤寒杂病论有多少字?

《伤寒杂病论》共16卷,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但在流传中历经兵火战乱,书多散佚,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搜集找全其中伤寒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北宋仁宗时期发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1065年名医林亿等人奉命校订《伤寒论》时,将杂病部分命名为《金匮要略》。 《伤寒论》10卷22篇,立法397条,载方113首,计5万余字;《金匮要略》3卷25篇,载方262首,计3万字左右。《伤寒杂病论》共计8万多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伤寒杂病论的成熟年代是?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古今学者多有考证。

《伤寒论·序》:“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如果《伤寒论·序》的确是张仲景所写,那么《伤寒杂病论》就成书于建安年间。大多数学者同意这个说法。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云:“是书也,仲景之作于建安,汉年号也。”人们根据张仲景自序“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的话进一步推算,《伤寒杂病论》的撰写年代约在公元206年前后。也有学者认为《伤寒杂病论》始撰于建安以前,成于建安年间。还有少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六朝之后。

伤寒杂病论的写作原因及写作方法?

写作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乱离、兵戈扰攘,张仲景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因此他抛弃仕途,开始发愤钻研医学,拜同乡张伯祖为老师,当时的人都说,张仲景的学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他的老师,因此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作,决不是偶然的事。

东汉末年期间,社会上巫术治病、迷信鬼神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一旦患病,往往因得不到救治而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张仲景看在眼里,心中非常感慨。所以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写作方法: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 都有哪16卷?

《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编辑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共十卷、22篇,397法、113方、 论述了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施治”规 律;《金匮要略》共十五卷、25篇、? 139条、262方,对脏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儿科等疾病分类,对病因病机的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论述。

伤寒杂病论包括哪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佚,今本是由晋代王叔和整理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10卷,计397条,载方113首,专论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后者6卷,25篇,载方262首,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 的编著是谁?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医圣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著成。该书创立了六经辨证,遣方用药合理、严谨、疗效显著,为后世依据脉证组方用药的典范。全书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论治伤寒与杂病,合称《伤寒杂病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