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什么(公车上书是指什么)

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什么?

公车上书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潮性质。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等1300多名各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绝《马关条约》,这便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它是酝酿已久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为何没上达光绪?

被保守派官员阻挠。

“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这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被闻声而动的保守派官员阻挠,导致“公车上书”书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

公车上书是反帝反封建事件吗?

公车上书不是反帝反封建事件。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国内之后,举国哗然。当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等举人,于是联名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废约”、“迁都”、“改革”等措施,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段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反映。但从其活动和所提建议来看,“公车上书”仍是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和实施具体的反帝行动,所以不具备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区别?

公车上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公车上书内容是什么?

“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

1、下诏鼓天下之气

即下“罪己之诏”,以鼓舞人民,同雪国耻;下“明罚之诏”,惩办主和辱国、贪婪畏缩、作战不力的官将,奖赏有功绩的将帅疆吏;下“求才之诏”,对有才干的人,不论其资历与出身,都应量才录用。

2、迁都定天下之本

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

3、练兵强天下之势

主张选将不以资格,购械宜用西洋,并准许南洋侨商组织军团,以增强抗日军事力量。

4、变法成天下之治

变法的内容包括富国、养民和教民三方面。

富国之法的内容是:国家发行钞票,建立邮政系统,设局铸银币,准许私人投资修筑铁路、创办机器厂、设立轮船公司及开矿。

养民之法的内容是:设立农学会,采用新式农业生产方法,传播西方农业科学知识;设立丝茶学会,整顿丝茶业;设立考工院,翻译外国有关工业问题的著作;惠商:设立商会,传播西方商学知识;提倡国货和撤销厘金及减低出口税;移民垦荒,组织无业游民从事生产劳动,螺寡孤独废疾者设院以养。

教民之法的内容是:设学堂,改革科举,奖励著书立说,设报馆,倡孔教。

此外还建议裁汰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 jǖ shàng shū

  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例句: 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典出

  《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那里给皇帝上书,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

  典义

  汉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指普通人向当权者上书言事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首先解释一下“公车上书”的意思,“公车”是指古代接待民众上书或征召的官衙。公车上书就是指入京赴考的人员向皇上上书言事。

而在现代,“公车上书”则专指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向光绪帝请愿,拒绝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维护国家权益的一种爱国行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