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古代的御史大夫有哪些人(古代的御史大夫有哪些职位)

古代的御史大夫有哪些?

1、权万纪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

2、胡宗宪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3、鲍宣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威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自杀

东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的意义?

西汉后期的三公制度从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其中大司徒就是从丞相转化来的,大司空也是从御史大夫转过来的(所以御史大夫成为公后,御史中丞就成了御史台的主官)。从武帝以后,丞相虽然仍是百官之首,但大司马成了实权者,三公制度改革后,大司马更是名正言顺地排到了大司徒之前。

东汉初年沿袭了旧的三公制度,后来三公的名号都被去掉了前面的大字,大司徒和大司空改称司徒、司空。至于大司马,就不单单是被去“大”的问题了,因为王莽篡位正是凭借了大司马一职,所以这个职位被改名为西汉初期的官职名——太尉,尉者,自上安下之意。太尉、司徒、司空并列三公,由于太尉前身是大司马,所以三公又称三司,汉末三国出现的仪比三司,更后世的开府仪同三司等名衔都来自于此。

太尉=大司马,司徒=丞相,所以原则上来说,从西汉末年官制改革之后,这四个官职就不应该同时出现。不过汉末大司马一职复现,之后也不再被视为与太尉相同。十六国南北朝的官职体系中,大司马和大将军属于位列三公/三司之上的“二大”。而丞相/相国,作为官职名,只普遍存在于战国和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之后,历史上直接取得丞相或相国官位的人是很少的,并且这少数几人也并非“寻常人臣”,所以这个职位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官职。更往后的朝代里,相国往往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叫法,通常不存在于各朝的正式职官体系内。

侍御史与御史大夫区别?

侍御史古代官名,秦朝置.汉朝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廷中高级官员犯法,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皇帝。低级官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御史大夫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名,秦代始置.唐初从三品之后逐渐变为正三品,元朝从一品。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主管监察.司法及中央重要文书。

侍御史和御史大夫都是中国古代官名,但侍御史官阶小,属于御史大夫的下属。

御史大夫是什么官职?

御史大夫,秦官,为三公,汉代或改名为司空,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改司空后有一段时间为万石)。职掌监察百官,及皇帝玉玺,国家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后世职责逐渐单一,主要掌监察,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监*察**部**长。

名词解释: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秦朝按什么选拔御史大夫?

1、秦朝选官制度:吕相为相前及为相初期多采用官吏世袭制,少数情况是统治阶级荐举提拔人才;军队系统着多是采用累军功的方法(二十级爵)。

2、秦国以军功与养士合二而一,形成客卿以军功升擢的定例,卓有成效,黄留珠先生在《秦汉仕进制度》一书中论之颇详。该书列秦仕进之途为六,即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

3、秦国在战国时期,军功就与劳考相结合。入仕靠军功,而升迁则靠劳绩。

扩展资料

中央制度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

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警卫事务)、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诉讼)、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

御史大夫是管什么的?

御史大夫,中国古代官名,秦朝中二千石,唐初从三品,之后逐渐变为正三品,元朝从一品。秦朝设立的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汉代时,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东汉时又改名司空,大司空和司空仍为三公之一,但均已不再是最高的检察长官。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大夫官职又偶有恢复。隋唐之后的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最高的检察官,但不再有秦汉三公的权位。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职遂废。

御史大夫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因此有副丞相之称;另一个则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其升任方式一般是丞相之位空缺,由御史大夫担任。

御史和御史大夫的区别?

两者的称呼不一样,出现年代不一样,职权也不一样。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御史大夫早期为三公之一,权限很大。是最高的检察长官。宋代以后不再设置。

宰相和御史大夫区别?

秦朝的丞相负责行政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朝代不同,权利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御史大夫西汉时曾是全国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监督百官,权力很大。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太尉——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