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晏子谏景公(晏子谏景公勿谎言治国【原创】)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景公勿谎言治国
     文/师子弦
自从初中时学了《晏子使楚》的课文,便记住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这句名言,从此也就成了晏子的铁杆粉丝。1986年,我曾为一家《人才开发与研究》的杂志,写了一篇《晏子的人才观》的论文。

晏子山东高密人、战国时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晏子与齐景公的关系是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典范,两人既为君臣也是亦师亦友。景公对晏子尊重有加、言听计从。晏子去世的时候,齐景公伏在晏子的身上痛哭不已,足见君臣二人感情至深。
晏子能与齐景公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一方面是齐景公的开明,更重要的是源于晏子的智慧。古代素有“武死战,文死谏”的说法,说的是武官多死于战场,文官多死于进谏。但晏子的进谏颇有独到之处。晏子对齐景公的进谏多以讲故事的方式,晏子寓理于事,景公一点就通,君臣之间配合默契。

据《晏子春秋.第八卷.外篇第八》记载,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昔者秦穆公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东海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佯问,子何为?”对曰:“婴闻之,佯问者,亦佯对之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
齐景公问晏子:“东海之中有一片红水,水中有一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这是什么缘故?”晏子回答说:“从前,秦穆公乘龙舟巡视天下,用一块黄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枣儿,到了东海把布包扔下,那块黄布把水染红了;因为是蒸熟了的枣儿,所以只开花不结果。”
齐景公听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胡乱问问罢了。”晏子也笑着说:“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假问假答,刚才我也是胡乱答的呀。”

在很多书籍里,都把齐景公与晏子的这段对话作为笑话记载,如百度文库《古代笑话.先秦战国57则.华而不实》,就点明这个故事是一个笑话。
众所周知,笑话虽然也有教育功能,但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把齐景公与晏子的这段经典的对话当笑话,是最典型的误读,大大地贬低了这个故事的应有价值。
其实,景公与晏子的“佯问佯答”绝不是笑话,而是表达了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谎言有害国家,应杜绝谎言治国”。
在这段对话中,晏子巧借景公说“假话”开玩笑的机会,告诫齐景公:君臣之间一定要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君主对臣下讲真话,臣下对君主也就讲真话;君主对臣下讲假话,臣下对君主就会讲假话。

晏子死后,齐景公不再从谏如流,而是忠奸并用。他既需要晏子、司马穰苴这样的忠臣为其治国安邦,又享受梁丘据、裔款等奸臣的阿谀奉承。由此,齐国国势日衰。
纵观历史,君主崇尚真话则天下君子成群,君主喜听假话则世上小人结队。
真话兴邦,谎言亡国。纣王烽火戏诸侯,遭攻击时无人救驾;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中,为赵高所杀;秦三世子婴也在秦军“节节胜利”的谎言中,向刘邦投降,后被项羽处死;“八国联军”时,老佛爷慈禧也是在清军“捷报频传”的谎言中,逃亡西安……。
可见,一个国家一旦到了上上下下没有真话、谎话连篇的时候,距离灭亡就已经不远了。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真话是兴国之声,谎言是亡国之音,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察。
       2020年5月7日

晏子谏景公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