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武汉大学有哪些(武汉红色记忆 | 武大十八栋,因为他们的到来更添传奇色彩)

武汉大学有哪些
武汉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武汉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七会议、武汉会战等被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一大批革命领导人均在武汉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阅读武汉”特开辟专栏,讲述一个个历史细节中的精彩故事,再现红色武汉的百年历史。
在武汉大学校园西南,有一座小山,名珞珈山。小山紧靠东湖,湖光山色,相得益彰。从山脚至山顶,茂林深篁,奇石峭立,小径曲绕,异鸟时鸣,可谓“颜值”出众。而珞珈山之美,更胜在其精神内核。

武大“十八栋”坐落于珞珈山山腰,是一片错落有致的别墅群。它们中西合璧,古朴而精致,彼此间以青石小路相连。别墅依山望水,巧借山势与自然融为一体,为入住者营造出一个静谧从容的私人空间。曾在这里居住过的郭沫若说:“有这样的湖景,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痛感国家贫弱,极力推行“教育救国”的主张,希望能够创建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像样的大学。1929 年,王世杰就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时提出:“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

王世杰校长为了实现“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的愿望,决定修建良好的校舍以筑巢引凤。1931年,学校在珞珈山东南面的山腰上一共修建了18栋洋楼,作为知名教授住宅区,统称武大“十八栋”。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森林学院的叶雅各教授,负责十八栋的园林规划设计。为了加强视觉层次,他依山种树,将樟、栎、松、柏交相栽植;为了防止森林火灾,他规划道路,进行区域分割。
不得不说,无论位置、设施及布局,十八栋在当时都堪称精品。

王世杰校长就是要用这样的精品吸引名师鸿儒,奠定学校百年基业。据说,当时全国仅有的45位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的吴宓,因为无法入住十八栋,竟然愤而离开武大。十八栋的分量可见一斑,更可见武汉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的盛况。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骄傲地对美国友人说:“你如果要 看中国怎样进步,到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后来,珞珈山别墅建筑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十八栋的称呼仍沿用了下来。十八栋早已超出建筑本身的意义,其中所包含的中西贯通、顺应自然、彰显人文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十八栋中,靠近山顶的位置,有一栋红瓦青砖的三层英式小别墅,古色古香。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几条蜿蜒的石阶小径静静地通往山下。轻柔的山风和摇曳的枝叶,让这栋别墅显得更加幽静。这里就是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居住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到来,为这所钟灵毓秀的学府、为十八栋又增添了新的传奇。

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为躲避战乱,武大西迁四川乐山,整个珞珈山校园便成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为了方便工作,一批国共两党要员入住十八栋,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也入住此处。
在周恩来搬来前,武大教授胡朝冕一家住在这里。胡教授一家说,他们是带着感人的记忆迁往乐山的。
一天上午,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敲开了胡教授家的大门:“不管什么情况,你们必须马上就搬,下午这屋就有一位部长来住。”胡教授的夫人耐心地申述了他们的困难,但工作人员还是不听。临近中午,这人又来了一趟,仍旧是不欢而散。胡教授午后便去汉口找房子。
没想到,当天下午,部长登门拜访,与胡教授夫人闲话家常。原来工作人员口中的“部长”就是眼前的周恩来。当得知有人命令他们马上搬家,周恩来安慰道:“你们不必去找房子……只要你们不走,住到哪天都行,我们决定等你们撤离后再搬来住。”

周恩来夫妇入住后,这栋小别墅就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周恩来在这里接待国共两党的要员,爱国精英、爱国青年和进步文艺战土也是这里的常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等外国友人也曾在这里驻留。
1938年6月,周恩来热情邀请斯诺到珞珈山寓所畅谈。周恩来是斯诺在陕北采访的第一位中共领导人。在珞珈山,他们从1936年在陕北初次见面谈到中国抗战的局势。周恩来一再提及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中外的影响,希望他继续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
谈话中,周恩来把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一书送给斯诺,请他向中外人士广为宣传,同时对他护送邓颖超出北京一事表示感谢。原来,“卢沟桥事变” 后,日军突袭北京,斯诺利用身份的便利,帮助正在北京西山养病的邓颖超顺利通过日军检查,并一路将她秘密护送到天津。

为了进一步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居住在十八栋期间,周恩来领导了“抗战扩大宣传周活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七七献金运动”等抗日宣传活动,展现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周恩来还非常重视对青年的引导和宣传。他经常通过在不同场合的演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仅1938年5月至8月间,从武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800多人。
为鼓舞斗志,1938年夏,周恩来连续两晚在武大工学院前的大操场上演讲。听众是那些还没来得及迁往乐山的武大师生、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成员以及中学教师等。他们站在操场上, 聆听周恩来分析抗日形势和讲述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演讲时,警报突然响起,预警有敌机来袭。在躲避敌机轰炸时,周恩来毫无惊慌之色,镇定自若地为学生签名。一位学生带了本《俄语一月通》,周恩来就在书的扉页签上了“周恩来”三个字。如今这本小册子,一直珍藏在武汉大学档案馆,成为周恩来留给武大师生的珍贵纪念品。

现在,武大十八栋已成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2001年,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开辟有“周恩来在武大”专题展、“十八栋” 专题展。
沿着石径漫步在十八栋,当年栽种的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流连在古朴而精致的砖墙之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大师们的思想追求、学术精神和文化气质。在周恩来故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物品再现了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不朽的名字。他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指尖上的红色地图》(中学本)
《指尖上的红色地图》(中学本)
《指尖上的红色地图》编写组/组编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定价:15.00元
图书简介:《指尖上的红色地图》通过一个个故事,向青少年介绍了武汉市的一些重要的红色历史文化地标,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从小树立报国之志。此外,本书采用了纸数融合技术,读者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实地场所的展示视频,聆听本书的朗读音频,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本书最后还开辟有“研学·践行”板块,一来拓展书的内容,二来将“研学”理念融入本书。

编写:王艳芳
图片:网络
排版:多拉

武汉大学有哪些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