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学目标:
1.介绍历史背景、作者简介。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新闻写作中的文学叙事手法。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1.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维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面积达40平方公里,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其遗址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2.布热金卡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3.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奥斯维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4.作者简介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1943年,正式加入《纽约时报》,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1958年,作为驻波兰特派员来到华沙,对当地的政治、民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待了一年半,因批评政府被逐出波兰。1960年,凭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二、文章结构:1.标题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欲擒故纵,吸引读者。2.导语(第1—3段)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3.主体(第4—15段)大致按照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第4—5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概况,援引回忆录与具体数据,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第6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点题。第8—15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作者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运用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4.结语(第16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再次点题。“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首尾呼应。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着力表现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受难者的哀悼致敬,对自由、和平、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三、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