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山西一教师又出巨著 合力编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今年教师节期间,记者偶遇前几年参加编撰《现代汉语词典》编委之一的定襄中学语文教师张虎明老师。在寒暄言谈中获悉,张虎明老师又参与编撰了一部“高,严,工,专”,适用于中等以上文化程度阅读的古代典籍时使用的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而且他是山西唯一的一位作者。

张虎明老师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字史上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当今“古汉语热”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作为一个语音工作者在为之欣喜之余,深感应该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这次受邀与李廷安,苑广海等数十位古代汉语言专家组成百十人的学者编撰团队,历时三年,披沙拣金,精雕细镂,终于完成了这部以解释文言语词为主,集语音,文化,历史,审美以及实用等为一体的中型工具书。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张虎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写作的有代表性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宋文举要》等等等等,都做成了卡片。从文献征引中,去粗取精,字目选择吹沙见金,音义训释探源寻流,广泛借鉴《说文解字注》,《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的训释体例。张虎明严谨有加,勤勉不懈,历经数载又历两度春秋的反复修订,终于付梓。他说,要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这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共收古汉语常用字5300余个,兼收复音词10000余条。
在此书中,张虎明负责秦汉魏晋时期的文字编写工作。

古汉语又称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此外,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所以,编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十分及时,是当务之急。

1968年6月出生的张虎明,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系,1987年前一直在乡镇中学教书;1995年调到定襄中学从事汉语言的教学与研究,期间,经常有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经常在北大、清华以及山东许多大专院校讲学和学术交流。2008年,他在山东讲学是有幸结识了中国研究梵文的泰斗级人物季羡林。座谈中季老提出,不能有了现代汉语词典就忘记了古代汉语。于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策划人苑广海邀请张虎明及语委会成员与我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商讨该书编撰事宜。历时3年完成了这本巨著。

张虎明认为, 一种语言在发展中总要放弃一些,改变一些,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强大起来的关键,在于它的吸收机制和创新机制。汉语古语的成长历史为我们观察和展望汉语语的前程提供了经验。20世纪变化的历史证明,五方杂处、中西融合、社会繁荣,是推动汉语语在中国和其他大城市中语言发展丰富的强大动力。古汉语在发展中有大量的词语为国语吸收,也吸收了外国语的大量词语,这种融合,是双赢互补共荣的结果,这并不影响汉话同时新生许多新的个性特色词语。

 但是,现代汉语向粗鄙化方向发展、文言文的萎缩、方言的濒危或被取代,也都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它的成因。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而文化多元并存发展的新世纪,尊重和保护,而不是统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母语、风俗、习惯、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世界上任何语言或方言,古语言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人类使用自己的语言天生自由,这种基本权利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张虎明如是说。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享受艺术!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