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苏飞林:民国时期府谷的旅外学生

请点击上面蓝字“府谷文化”关注我哟!
民国时期府谷的旅外学生
苏飞林/文
清末民初,府谷教育快速发展,旅外学生明显增多。这些学生就读分布广、思想变化大,他们学业有成、眼界开阔,多数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和中坚力量,对府谷乃至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人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如法学家王九皋、革命家赵希贤、翻译家舒林、心理学家杨清等。本文试对这种现象做简要探究说明,以期引发大家的借鉴与思考。
府谷长期为边塞之地,古时人烟稀少,军户、屯兵落地生根,随军商贩穿插其中。戍边的文官武将不乏有学之士,随军的商旅边客自然通晓世情,这就使得府谷教育早发,文脉蔓延,很长时间都是陕北文化、文明的堡垒和旗帜。府谷有榆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文庙,有闻名秦晋、影响深远的荣河书院。府谷文庙初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内设学宫,也有义学。学宫也称庙学,是官学的一种,面向贵族,培养世家子弟,教授书经礼仪,为上培养人才。义学面向大众,教授贫寒子弟读书识字,粗略传授文化知识。文庙义学后来迁建、发展为荣和书院,近乎官学,广收博育县内外学子,影响河东山右(黄河东吕梁西)。
明清时代,府谷学子上进、科举显著:进士23名(含武进士7名),考中举人43名(含清代武举16名),贡生182名。(见民国《府谷县志·卷六》) 金榜题名人物众多,从侧面反映了府谷旧时教育的隆盛与文化的发达。在书院之前,各地建立的庙宇、道观,也是聚集信众、传播文化的场所;庙宇里办学的历史很长,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期。与义学、书院并存的还有宗族、大户人家举办的私塾,书院、私塾、义学都是旧时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组织形式。
自戊戌变法开始,清末新学堂遍地开花;民国开始,更加重视教育投入。本县教育管理机构由学务局至劝学所,再改为教育局(民国十三年),进而归并到县政府。传授书、经旧学的荣河书院开始出现新学,国民政府支持创办的城乡学校如雨后春笋。全县依随政府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学区,推行新式教育。民国二十三年,全县由民初的七区改为二十三联保。民国二十八年,全县改为十四联保,每联保为一小学区,共分十四个小学区。民国二十九年(有说三十年),全县改为七镇,设七个小学区:荣贵镇第一学区,君子镇第二学区,凤凰镇第三学区,天平镇第四学区,连城镇第五学区,松翠镇第六学区,花坞镇第七学区。(详见民国《府谷县志·卷三》) 前些年,府谷分二十三个乡镇,设二十三个学区,是有历史可追寻的。
各镇(学区)根据区域人口设立数量不等的国民学校,镇公所驻地学校名为“xx镇中山中心学校”,将国民政府首位大总统孙中山的名字镶嵌其中;其它分别冠以镇名和联保序号,名为“xx镇第x保中山国民学校”,如“凤凰镇第二保中山国民学校”“天平镇第六保中山国民学校”等。民国三十年,全县合计学校61所,教职员94名,学生2091名(男1962,女129);班分初、高级,共134个。随着教育形势和体制的变化,清末明初,荣和书院改名数次,分别称作府谷高等学堂、府谷大南门高等小学、荣贵镇中山中心小学。解放后,又改名府谷镇第一小学,还举办过卫校。2008年,整体维修,恢复荣和书院旧名。现存木瓜小学、麻镇小学旧校门,就是那个时代国民学校的基本模样,简单大方,肃穆庄严。记得清水学校原来也有如此式样的校门,都随时光淹逝了。现在,有不少人怀念原府谷中学二斋前的旧校门,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府谷还有过许多年代更远、分量更重、价值更高的文物。
民国时期,中小学学制有两次变化。民国二年,中小学实行十一年制教育(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民国十一年,变为十二年制教育(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3年,高中3年)。(见《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总体看,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适龄儿童是7-13周岁左右,当然也有许多年龄较大者。学校开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图画、大字、劳作等课程,也有升旗、降旗及其它课外活动。受办学格局与师资条件所限,府谷的学堂、学校到高小就封顶了,所有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必须到外地求学;条件允许的话,会接受小学、中学、专科或者大学教育。各地习惯将到外地就读的学生称为旅外学生(不含出国留学生),他们在外分别建立同乡会、联谊会、学生会等组织,加强联系,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据民国三十四年县志成书前不完全统计,府谷旅外学生取得中学以上学位者215名,其中清代8名,民国207名。(参见民国《府谷县志·卷六》) 这个时段的旅外学生人数,快赶上近年府谷每年外出就读的高中生人数了。
这些旅外学生在加强文化学习、专业培训的同时,也接触到了社会政治,他们容易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也愿意投身新运动,追求新理想。他们由此进入了新的人生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历程。有的人学成返归,担当起启蒙和教育家乡学子的工作。鼓吹进步、投身革命的火种,许多都由他们引发。
民国时期的府谷,因军事战争而再次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府谷是陕北抗日的河防堡垒,是黑龙江省政府的流亡地,是国共红白两党势力的争夺地,人员流动多,思想传播快。1926年8月,府谷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在南门高小成立。1927年6月,在五虎山玉帝楼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参会的刘子安、柴培桂、严念祖、李青云、苏铭鼎、刘世英、孙计一、张子栋、李来宾、郭天锡、苏子秀、赵希贤等,基本是旅外学生。随后, 中共府谷县委在南门高小成立,严念祖、柴培桂、郭天锡、刘子安、苏建勋、赵同芝等分别担任重要职务。大量旅外学生回府任职,各学校成为地下党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
民国社会动荡大,那些抛家别子从军者,腰别脑袋造反者,敏感风气之先者,适应形势快捷者,站队选边无误者,多数成了人生大赢家。至于后来在肃反、文&革、路线斗争中的反复与失落,遭罪与罹难,已经不是谁谁个人所能预测和把握的了。最近,渭南学院的陈出新教授将民国时期府谷大家名媛苏雅云、刘素菲的人生经历做了追忆和对比,他立足高远,俯瞰人生,写成了《民国才女苏雅云女士身世之补遗》。面对两位民国女子(她们都有旅外学习的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他发出了“有悲含秋石,无语话凄凉”的感慨。在那追求学识、崇尚自由的年代,小小的边城府谷,居然能出现两位有文化、有抱负、有业绩、有影响的奇女子,实在是家国之幸。只是,刘素菲贵为国家领导人刘澜涛的夫人,苏雅云高为西安市警察局长王宪民的妻子,在变幻无常的运动和氛围中,最终以自寻无常而了断人生。这是心怀善良的人们,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民国时期,府谷旅外学生队伍庞大,生源几乎涵盖全县各个乡镇,遍及各镇大庄小村。乡镇如孤山、镇羌、木瓜、庙沟门、沙梁、哈拉寨、清水、黄甫、麻地沟、碛塄、付家墕、马真、盘塘等;村庄如西关、高家湾、刘家大庄、柳林碛、李家渠、高粱上、高粱沟、黑山村、郝家深墕、赵家石窑、张家塔、贺家畔、松花沟、武家坡、陈家庄、狮子城、赵家寨、平鲁墩、郭家峁、柴家墕、四道河、庙梁、合河、水口、见虎墕等,全县东西南北都有学生外出求学,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地方民风的开化程度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表现出了地方学子对旅外学习的热切渴望与强烈愿望。
民国时期,府谷旅外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近至榆林、太原,远至西安、广州,包头、银川、上海、北京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或文或理,或工或商,或军或政,或农或医,他们学业选择的专业众多、内容广泛。清华大学、北平大学、西北大学等名校都有他们的身影。那时是战乱年代,府谷旅外学生进入军事院校者更多,单是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就有8人;1949年退守华山,最后率部投降的陕西第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韩子佩就是其中之一。电影《智取华山》是对此战役的艺术再现。
在那交通落后、通讯不便的年代,府谷能出现如此众多的旅外学生,固然与本地没有更高学府有关,但是风气开化,家庭开明,经济殷实,敢于闯荡,勇于拼搏,向往自由等等,都是重要的支撑因素。旅外学习难免艰辛,但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丰富了履历,积淀了学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胆识,增强了才干,成就了人生。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其佼佼者,如孙如金、袁宝善、杨琛、刘天鸣、柴汉生、张登阁、赵博、苏一夫、王秉衡、刘文治、祁觉民、苏一苇、陈秉义、高仰贤、苏建民、高克亭、闫文俊、段宝珊等,英才俊杰迭出,恕难一一列举。详见民国《府谷县志·卷六》、1994年版《府谷县志·人物志》。
由此,又引出一个话题:如何对待外出求学的问题。作为老师,都想得英才而育之;作为学生,都想追名师而学习。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2000年以来,府谷经济达到了建国以来新时期的高峰,民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加迫切,可谓与日俱增,与时俱进。中小学教育的各个学段都有人外出就读,初中毕业生外出就读高中的现象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府谷每年外出西安、榆林等地就读高中的学生都在200人以上。
能够选择外出就读者,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学业成绩拔尖,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有的学生只具备一种条件,有的学生二者皆备。所以,生源地重奖的政策和办法,对其中一些人来讲,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多数人的观点是,学生在哪里考好、在哪里成才都一样,能考出好成绩的学校就是最吸引人的学校。无论如何评判,现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要看高考指挥棒。要想考出好成绩,好生源是一个条件,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是一个条件;教学相长,这句老话不能忘。不可否认,能出类拔萃者毕竟是少数,可是,如果没有走出去那一步,这个少数可能也就不会出现了。
有人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现实就是历史。倘从旅外求学这个角度看,近百年府谷教育的历史还真有些相似的地方。希望涉及此事到的每个人,三思而行,都能把握好这个或就近、或远行的机会。希望人人成才,希望处处争光,愿府谷教育更加灿烂辉煌。
(作于2020年8月21日)

◆◆◆ ◆◆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673025193@qq.com
微信投稿:
13227921162
爱府谷,爱文化,爱生活,欢迎投稿!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