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邹红 | 怀念恩师 ——记与童先生庆炳的师生缘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写在前面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童庆炳先生辞世已整整五年了。
上月底,程正民老师打电话问我:童老师去世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今年是五周年,关于童老师的纪念活动你可有所考虑?我说:去年我就琢磨过五周年的事情,当时也想过几个方案,但今年因为疫情,先前的想法已无法落实。因为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自由出入校园,聚集性的活动肯定搞不成了,但网上纪念是毫无问题的。所以,我的初步想法是用我自己的公号推出一组纪念文章。您觉得这样如何?程老师说:这样就挺好。不过,最好是有几篇新写的文章。我说:那您是不是可以写一篇?虽然您当时就写过两篇,也收到了《追思录》中,但五年之后肯定又是一番心情了。我也去约请一些师友,看看他们有无时间。程老师说:我考虑考虑,可以写一篇。
于是,我便问了几位师友,他们大都答应得痛快,让我感动。此外,我也从我当年主持编辑的《木铎千里 童心永在:童庆炳先生追思录》中选出几篇,与作者联系,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在此,我谨向这些师友诚挚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从2016年起,《童庆炳先生追思录》中的部分文章曾陆续在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公众号上推送过。已推送过的文章这次就不再推送了。
童老师是2015年6月14日在金山岭长城突然去世的。五年之后,他的朋友和弟子已走出悲痛,但我相信,童老师作为师者、学者和仁者的精神与风范却依然存活于许多人的心目之中,成了谈论的话题,成了思念的元素。愿这组文章能唤起大家的记忆,愿我们的回忆能完成一次朴素的缅怀。
赵 勇
2020年6月
怀念恩师
——记与童先生庆炳的师生缘
文 | 邹红
骤然闻知恩师童庆炳先生仙逝于长城古道,心中悲伤难已,想写几句怀念恩师的话,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童老师作为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众位从事文艺学研究的师兄比我更有资格讲述、赞扬、评价,我只想就自身感受谈一点对恩师和师母的深切怀念。
我和童老师的师生缘始于1992年的初夏。当时童老师参加北京市一个重要会议,在会上童老师遇到了北京人艺的副院长、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师,两个人相谈甚欢,谈到北京人艺的演出风格、谈到焦菊隐先生的导演艺术,于老师十分钦佩童老师的理论修养,希望童老师能关注焦先生的艺术理论,从理论层面给予概括总结。童老师回校后,打电话叫我去见他。因为他实在太忙,希望我能试试。我很惶恐,因为我学的是现当代文学,不是文学理论专业出身,也不知从何处入手,恐怕不能胜任。童老师热情地鼓励我,希望我能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再开辟一条新方向。童老师不仅提出他的写作思路,还给我开出一系列书目,让我阅读后写个提纲再去找他,讨论从哪一个角度写这篇文章。为此童老师还特意邀请于是之老师到他家做客,给我一个近距离接触、采访于是之老师的难得机会。那天师母曾老师也在场,她是于老师多年的“粉丝”,她几乎看过于老师饰演的每一部话剧。20多年过去了,三位老师都已仙逝,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底。就这样,在童老师一步一步地具体指导下,我完成了《从于是之的表演实践看焦菊隐的“心象说”》的论文。时逢北京人艺建院35周年,于是之老师邀请童老师参加首届“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童老师让我代表他去参会发言,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多学习多请教。正是由于童老师的指导、帮助、提携,我成为那次国际会议参会发言的最年轻的代表。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何西来老师(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文学评论》副主编)还特别详细看了这篇文章,并一一予以点评,最后他指着稿纸上童老师临开会前加上的一段文字说,学生画了个龙,老师给你点了个睛。我回答说,这个龙也是按照老师的意思勾勒出来的。
此片为童老师所照,时为1992年初夏,于是之老师到童老师家做客。童老师坐在于是之对面,邹红在于老师旁边提问题,左后二是师母曾恬,左后一是童老师、曾老师的同学。
何西来先生在“文化诗学暨童庆炳学术思想研讨会”(2005)上的发言稿修改手迹
正是这次机缘使我的学术研究开始由现代文学、现代戏剧拓展到当代戏剧和北京人艺研究。后来正当我犹豫是报考本校现代文学专业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读博士的时候,童老师让海明带话给我,让我报考文艺学他的博士生,一开始我并未当真,以为童老师随便说说而已,因为我知道,全国报考北师大文艺学的考生太多,强手如林,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写文艺学博士论文对我也太难,毕竟我硕士读的是现代文学。再说历来北师大文学理论教研室都是男性的天下,听说也曾经有过女教师,但没过多久就都转到其它专业了。直到童老师第三次问海明,我才惴惴不安地去童老师家说了自己的为难,并非不想考童老师的博士,而是不敢,除了竞争激烈之外,更是考虑写文艺理论的博士论文不是我所学所长。童老师说,复习考试你可以多问海明,他能帮你;博士论文我替你考虑过,可以做戏剧理论的题目,这对你来说等于没有换专业,而且对今后的发展有好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我非常感激童老师为我想的周到深远,立即增加了报考文艺学的勇气和信心。
邹红、唐晓敏、苏文菁获得博士学位时与童老师合影,1998年
跟随恩师学习三年,才真正体会到童老师作为一位优秀导师的多方面的能力,如博学多识、卓有远见、因材施教等等。入学不久,童老师就约我讨论博士论文选题,当时我想做戏剧审美学研究或李渔戏剧理论研究。童老师说,戏剧审美学研究可以做,但不是你所长,过几年再考虑做吧,李渔戏剧理论研究也可以做,但纯粹是为写博士论文而作,与你现在的研究和教学相距远一些,不如选一个对自己今后研究和教学都直接有帮助的题目来做。童老师建议我做与北京人艺相关的理论题目,他觉得守着北京人艺这拥有众多一流艺术家的学者型剧院不研究太可惜了,于是就将题目暂定为“焦菊隐和北京人艺”,后来看了相关的资料,也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又和童老师几次讨论,最后定题为“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我在搜集论文相关资料的阶段就深感童老师做学问的严谨求精,思考问题的深远和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童老师不仅要求我掌握第一手文字资料(包括查找焦先生的一些未出版的导演手记等文字),还要求我搜集一些未成文字的、鲜活的资料——采访健在的曾与焦菊隐先生共事的导演、剧作家、表演艺术家,甚至舞台美术工作人员,以及焦先生的亲属。按照童老师的要求,我自以为搜集资料已经够全面的了,但向童老师汇报时,童老师并不满意,还让我把《焦菊隐文集》未出版五卷稿找到全部看一遍(注:文化艺术出版社计划《焦菊隐文集》十二卷本,1985年已出版了七卷,后五卷因资金不足搁置,直到2005年由北京人艺与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投资,重新修订、合并出版为十卷本)。我觉得很为难,未出版的稿子在出版社,怎么可能会让我看,再说我找到的资料已经足够我写论文了。童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我为难你,是为你着想,你要想你的博士论文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领先,不被别人超越,就应该尽最大可能占有最多最全的资料,否则你论文出版后没多久全集出来了,你会有遗憾的。在童老师的挚友何西来老师的帮助下,时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卜健社长和《焦菊隐文集》编辑蒋爱虹女士给我提供了查阅焦菊隐未刊稿和有关材料的方便,我有机会看到文集未出版的所有文稿。时隔20年回想起当初深感童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为学生想得深远。其实童老师不仅对学生这样,他对自己亦是如此。记得当时有一次去童老师家,在他书房书桌旁我看到一摞书——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20多本戏剧理论方面的书籍,都是我写论文必看的书——我脱口而出:“童老师您怎么也看戏剧的书?”说完就后悔了,老师这是为我而看的。果然童老师说,“我不看这些书怎么更好地指导你呀”,我感动之余,也非常心疼老师,因为我这一级童老师招了四个博士生,只有唐师兄是研究古代文论的,其余我们三个,我是写戏剧理论,另外师妹和师弟二人,我记得一个属外国文学研究,一个是比较文学,我们给老师增添太多负担,按照我们的想法,童老师博学多识,贯通古今,不用这么辛苦,指导我们也绰绰有余。直到后来我也招了博士,才真正体会到童老师为学生尽心尽力之不易,童老师所为是许多老师做不到的。
焦菊隐(1905-1975),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天津人,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
1995级邹红博士论文答辩会。从左至右:王一川、罗钢、何西来、童道明、邹红、童庆炳、顾骧、田本相、程正民。
童老师要求学生严格是出了名的,而我们师母的仁爱也是出了名的,与童老师刚柔互补,形同严父慈母。记得在写论文的最后阶段,有一次师母曾老师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唐师兄刚才被童老师批评了,出得家门在楼道就掉眼泪了,正好师母遇到就劝他几句,说童老师严格是为你们好,不要介意,结果不劝倒还好,一劝反而引得唐师兄哭出声来。师母说,一个大小伙子放声大哭我好心疼,好容易才将他劝走,你赶快到宿舍去看看,好好劝劝,告诉他,童老师对他是很喜欢的,只不过是爱之深切之严。等我将师母的话转述给师兄,师兄大概泣极而喜,心中颇为得意了吧。还记得博一时,童老师给我们上课讲《文心雕龙》,要求每人自选几篇重点发言,但每人都必须通读并且每次课都要发言,还要背记原文。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当场出题,要求答卷必须引述原文,每一段不得以二三句对付,要八句以上才算数,最少引文要三段以上。说实在的,背个三八二十四句不难,难在考试范围不只是《文心雕龙》,而是学期初指定的必读书目,抽考哪个作家,哪个朝代、哪几本书,都无法事先知道,这对于硕士就是文艺学专业的师兄也不是易事,更何况对我们学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的三个来讲就更是难上加难,况且我们都不是应届生,年纪也不算小了,记背之技远不是长项。考试前夕,我们都很焦虑、紧张,最后我被推举出去求师母讲情,能否请童老师对我们几个非文艺学出身的学生网开一面,甚至还说其他专业的博士大多是写论文作为期末成绩,极少数专业课考试也不闭卷更不要求引述多少原文,凡此种种,用尽方法请师母让老师通融一二,师母是最心疼学生的,当即答应讲情。而后当师母告诉我们童老师不答应为几个人改变规则时,心里充满了失望和惭愧,早知如此还不如不张嘴呢,真是太丢脸了。哪成想师母又小声说,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童老师亲自监考,但是中间会有几分钟离开教研室去系办公室倒水喝,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考试那天我们每人都背了一个巨大的书包,因为考试范围不只考《文心雕龙》,还有唐宋元明清古代文论(学期初给我们指定的其他古文论书籍都在考试范围内)。考试前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蒋师兄在隔壁资料室查资料,他听说我们的境遇,很慷慨的答应助我们一臂之力。所以我们在考试时,凡是没有把握的原文都空出行距,准备趁机补充、核对。十点钟童老师果然拿着水杯出去,临行时还嘱咐我们要自觉,不许交头接耳。听着童老师的脚步声远去,我们立刻翻书、讨论、互问、互答,又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果然如师母所说,害怕的是被童老师逮个正着。不知过了几分钟,突然听到蒋师兄在楼道里大声叫童老师,说有个问题请教,这一请教又是几分钟,最后我们听到童老师大声说,我还在监考呢,以后再说吧。当然,童老师进来时看到的是我们都非常“守规矩”,各自埋头伏案疾书。事后,我们都非常感谢师母和师兄的帮忙,在庆幸“作弊”没被童老师发现的同时,忽然想到,这恐怕是童老师和师母“串通”好了吧,否则童老师为什么进门前那么大声地说话,生怕我们听不见呢。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慢慢地体会到童老师用心良苦,严格要求我们是希望学生尽可能的在读博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越是严格要求越是对学生的爱护。
晚年曾老师
算起来这已经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却始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斯人已逝,音容长存。作为后学的我,唯有努力践行先生教书育人的理念,庶几不辱忝列童门之荣,并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本文选自《木铎千里 童心永在:童庆炳先生追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
邹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1995级博士生,师从童庆炳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七彩的舞台》《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曹禺剧作散论》《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等。
往期文章
赵勇 | 黄药眠、徐中玉、童庆炳:三代学者的友情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李珺平| 为问如此温厚勇毅有几人 ——兼忆我与童庆炳先生的交往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刘俐俐 | 一种语气的远去||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毕淑敏 | 童老师的笑容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王向峰 |追思庆炳诗两篇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方锡球 | 童庆炳老师的故乡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王志耕 | 忆念庆炳吾师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陶东风 |老师,您还对我失望吗?||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赵炎秋 | 我和童先生的师生缘 ——怀念童庆炳先生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曹凤 | 童老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王向峰 | 我是北师大文艺学博士点的过渡人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曹而云 | 头发的故事——怀念童庆炳先生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钱中文 |又见远山,又见远山!(外一篇)||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黄春燕 | 童老师的“天真” || 童庆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