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什么是越剧弦下腔(什么是越剧尺调)

什么是越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吟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1917年小歌班到达上海,20年代初,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20世纪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1938年,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1942年10月,袁雪芬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等。其中有很多还被搬上了银幕。

延伸阅读

越剧的起源、流行区域、特点?

起源

“越剧”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春秋越国所在地而得名),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流行区域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特点

1、大多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善于抒情;

2、以唱为主,且区别于其他剧种,越剧的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的由来和命名?

越剧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为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因艺伎粗糙简陋,演出失败。1920年,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并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上海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大世界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

1923年7月9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第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

越剧主要讲了啥?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简介?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国剧京剧,是最大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它是南方剧种,流行于全国。

越剧唱腔委婉动听,表演唯美清丽,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流派纷呈,公认的有13个流派。

越剧演员多为女子,大多数男性角色也都由女子扮演,越剧女小生更能表现出江南才子的清秀儒雅。

越剧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有《梁祝》《红楼梦》等.主要流派有尹派(尹桂芳)、袁派(袁雪芬)、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王派(王文娟)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