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堵车”中看到“北东街、新开寺、灶君庙、玉泉街、卫民巷、鼓楼街的……”

几片干枯的黄叶随洒水车的电声节拍纷乱跌落。往日让人烦躁的“叫卖”与“堵车”的喇叭声,也随冬眠的街道一起成为了人们口罩背后的祈盼!

玉泉街算是成都的老街了,曾经以隶属于北东街的沿街菜市而出名。后来城市规划菜市被搬到了北大花园附近,繁华的街道两侧成了昼夜停车场,沿街为市的市井味道也就随之而发生了改变……

前几天为了联络社区生鲜配送,再一次路过了成都这条老街。街道的标志符号依旧,熙熙攘攘的人群却被隔离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之中,几片干枯的黄叶随洒水车的电声节拍纷乱跌落。往日让人烦躁的“叫卖”与“堵车喇叭”声,也随冬眠的街道一起成为了人们口罩背后的祈盼!

“玉泉街”据说是取自《三国演义》中“玉泉山关公显圣”的段子,从草市街的“和平电影院”往东南钻进的“巷巷儿”,就是“灶君庙”街。街道不长有一处尼姑庵唤作“金沙庵”,还有所不大的附属医院。吊腰的铺面有杂货铺、烟摊摊,还有几个烧菜饭馆。

这些铺面的生意主要来自街口子上的“和平电影院”,这电影院历史悠久以前又叫“井冈山电影院”。

记得九十年代电影市场并不景气,当然和今天春节档期的“新冠”影响不同哈!那时候是片源匮乏,一年到头出不了几部像“追捕”那样的好片子。

没办法影院的薛主任就只好另辟蹊径,把电影院分拆为“电影厅”和“录像厅”两种形态。

在胶片紧张的年代“录像”成了超哥消费的一种生活时尚,《龙蛇争霸》、《英雄本色》、《至尊无上》等港台电影让无数青年的荷尔蒙喷溅!

录像厅的楼下是“和平舞厅”,本来就不大的舞池被城北体校的一群“摔跤”、“拳击”还有“柔道”队的高级别运动员盘踞,显得更为袖珍和弱小。

“三步”、“四步”完全蹬打不开,挨到中场“迪斯科”时段,大家的表现才逐渐嗨了起来。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有看家绝活,有翻筋斗的有跳霹雳舞的,还有看哪个不顺眼的直接把舞池变成“天桥小耳朵”的竞技场……

从和平电影院到灶君庙街的尾巴是个十字路口,左手边是“新开寺”街和巴金老爷子的“双眼井”遗址,还有“严歌苓”和“刘晓庆”演绎过“芳华”的“战旗文工团”……

右手边是与“皇城”、“御河”齐名的“鼓楼北四街”。鼓楼街从“北一”街到“北四”街横贯了古今,从“银河王朝”跨“金地饭店”再和“玉泉街”接壤,算是老成都跨度较大的中等街道了。

鼓楼北四街沿线除了与北东街菜市配套的“肉架子”,就是颇具规模的“水果摊摊”了。其中也有一些小吃、腌卤的明档门面,如“太婆鸭店”、“二姐兔丁”、“丁丁糖”、“波斯糖”还有吴老太爷的家传“理发店”……

再从灶君庙街一路向东,就是玉泉街(1)栋的居民楼,不晓得这里是玉泉街的起头还是结尾。总之玉泉街不长,只有尿长的两节到“方正街”就截止了。但当年这条街却是寸土寸金,卖时令蔬菜的、卖调料酱腌的、卖磨刀神器和樟脑丸的,还有宫廷桃酥现烤面包的,生意都好得很!

除了沿街有一排由“丝绸公司”搭建的独立铺面,其它基本都是住改商的老式店铺。这些铺面门口的街沿上,大多都被卖菜的“地摊摊”挡得“轻丝严缝”,进进出出都很不方便。

然而商铺老板和“菜摊摊”之间却少有冲突,因为这里原则上还是规划的“菜市”,没有这些卖菜的抽起,店铺恐怕也没得好多生意可做。

不过也有例外的,在“丝绸公司”铺面当头的对面有一排老房子,是一楼一底的老式砖木结构建筑。起头一间开的是餐饮,牌匾很是气派叫“玉泉饭店”,老板是个中年超哥外号“陈和尚”。隔壁是一家理发店,好像叫“伟伟美发店”想必是以当家帅哥老板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美发店老板“伟伟”确实是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左右眉清目秀。加上一身时髦的行头,头发梳得蚂蚁上去都要杵拐棍儿,在玉泉街上回头率相当之高!

那天伟伟正准备开门做卫生,门口就被一个中年男人摆起了一地的“青菜脑壳”,搞得伟伟脚都叉不进去。

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伟伟先动手想去卡别人的脖子。那卖菜的哥子比他莽实多了,单手一“朗掌”他就站不稳了,一头碰到自己的门框玻璃上。

血气方刚的伟伟立即到店里抽了一把长刃剪刀,就要给对方来起!卖菜的哥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一脚踢翻菜框框,抽出一把沾满泥巴和烂菜叶子的“柳叶砍刀”……

这时候周围看热闹的人按捺不住了,几个年龄大的喊道“都快点把刀丢了,弄到人你娃娃些都脱不到手!”

在旁边看“抹豁”的陈和尚脸色也变了。手上烟锅巴一丢,纵身一个“旋风腿”翻过种满葱葱蒜苗儿的花台,再一招“空手入白刃”扣住双方握兵刃的手腕寸关,脆劲发力一个“野马分鬃”干净利落的把双方分开了……

后来的几天陈和尚成了街上的英雄。他“甩铁甩钢”说自己自幼习武,还是跟少林寺和尚学的,要不咋个叫“陈和尚”喃!还说有自己在这条街就会很“和平”,还差点把馆子的招牌改成了“和平饭店”。

伟伟后来抽底火说:“其实是我故意把剪刀丢给他的,那个大汉估计也是一样,都是做生意的又不是侠客。不过还是要感谢陈和尚把刀抢走,要不大家人大面大的都下不到台!”

矛盾化解过后大家又恢复了和谐的生活,只是一个月过后陈和尚还在给客人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直到新的故事又在“玉泉街”的地界上演……

整个“玉泉街”不愧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成都市井生活缩影。每天天不见亮“天回镇”、“温江”、“文家场”一带的菜农就用加重28自行车,把成捆成捆的“韭菜”、“蒜头”、“油菜头”等蔬菜运到“新开寺”打批发。

早上六点不到就基本批发完毕,然后菜农们会去“卫民巷”吃几个包子喝碗稀饭,再骑一个钟头的自行车回家睡回笼觉。

接下来拆开零卖的就不叫“菜农”了,改称“贩子”就是现在叫的“零售商”。俗话说“卖钱不卖钱,摊摊要扯圆”,贩子们把批发来的蔬菜瓜果按卖相分开清洗干净,然后铺在一块塑料布上,旁边放一把“杆秤”一瓶装满清水的“高橙”瓶瓶儿,就准备开张做当天的生意了。

上午七、八点开始,各居民小区的“中国大妈”就开始出门买菜了。她们沿街一路讨价还价,掐斤掐两的和菜贩子扯皮讲价,时不时还会跑到灶君庙街上的“市管会”用“公平秤”约秤。

也有的会先去鼓楼北四街买猪、牛、羊肉,无论是“腿子”、“保肋”还是“二刀”、“五花”都必须要比到划,生怕卖肉的“刀儿匠”会耍“飘刀”作假,看到一刀下去结果一半都是肥膘肉!

还有各种调料在市场上也是应有尽有,左边“八角”、“草果”、“十三香”,右边“茴香”、“桂皮”、“孜然粉”,“太和豆豉”炒蒜苗、“郫县豆瓣”熬锅肉……

“玉泉饭店”对面还有一家叫《蜀蓉香居》的干杂店,主打产品是“皇后花生”。花生颗粒饱满,味道厚重曾经是和乐山“老八号花生”、“颗颗酥花生”齐名的成都知名零食。

靠近“方正街”的小吃馆子也很多,双流“白家肥肠粉”、彭县“军屯锅盔”、富顺“豆花饭”都是菜市场附近的标准配置。买完菜后大妈些会坐下来休息一下,顺便几个人一起打个尖吃点“嘻嘻沙”,然后挣到买单直至给钱的人说:“这回我来,下回你请哈!”

后来一些外地美食也纷至沓来,新开寺街的“秦之味”肉夹馍、biang biang面、岐山哨子面都非常地道,可惜后来因为房租太高被迫换了踏踏。

但它旁边的生饺子店也不错,五花八门的像是“饺子开会”,不但好看味道也巴适!

“蟠龙烤鸭”、“干锅老卤”、“兔丁美蛙”、“火锅冒菜”、“糍粑冰粉”周围的美食更是举不胜举……

疫情过后一定要再去各条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劫后余生的老成都一定会带给我们难得的感悟。昔日里平淡无奇的生活,现在却变成了奢望!就连“堵车”也成了大家争相传递的希望。

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感叹,让我再一次感怀昔日的那些老成都平凡生活的美好!

她说:“太阳将在五六十亿年后膨胀,地球还有的是时间。至于人类,时间真的不多了,我不敢想象南极冰山融化后沿海城市的模样,也不敢想象气温升高5度后老成都的街道会变成什么样的炼狱”!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地球几十亿年都这么过来了,灾难不仅限于“澳洲山火”、“非洲蝗灾”、“南美飓风”还有“非典”和“新冠”……

最大的灾难其实就来自我们的内心,当贪、嗔、痴蒙蔽住我们心智的时候,请回过头去看一看被我们忽略的往昔岁月!不要高调的去呼喊要“拯救地球”,爱护好、珍惜好你身边的平淡生活就可以了。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