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杂说四韩愈(【中考必考古文诵读】马说(杂说四)(韩愈))

杂说四韩愈

马说 来自独醉晨光 00:00 02:09
马    说

作者    韩    愈
朗读    晨    光

【题解】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⑴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⑵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养马者的手里受屈辱。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这里指养马的人、喂马的人,即马的主人。古代也指仆役。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同样死在马厩里。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⑷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⑸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即千里马。定语后置。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⑹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饲料。
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是形容词动词,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⑺食: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⑻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⑼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⑽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⑾策之不以其道: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鞭打。
之,它,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⑿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⒀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⒁执策而临之:拿着鞭子面对着它。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⒂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⒃其真无马邪: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⒄其真不知马也: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
知:懂得。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简评】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君主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马说》书法作品欣赏

杂说四韩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