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卢氏文苑 | 毛保国:卢氏范蠡镇名称的由来

卢氏范蠡镇名称的由来

原创|毛保国/卢氏范蠡镇名称的由来

首发|卢氏文苑

图片|来自文友群张欣艳

范里(蠡)镇位于卢氏县东部,北接官道口镇,东与洛宁、栾川两县毗邻,西南和文峪乡相连,西又和东明镇相接。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的洛河,从洛南县入卢氏,自西向东,横贯卢氏全境,经范里穿山河口峡谷出境。海拔1869.3米的象君山矗立于范里镇东边,形成了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迎河,中间低洼的浅盆状地势。镇政府所在地范里村就座落在山河口东南、洛河南岸、范里河西、龙岗山下与后峪村相邻的扇形缓坡地带。

据清乾隆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战国时越大夫范蠡扶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经商,因而得名“范蠡”。后来,人们为了书写方便,渐写成“范里”。

一、范蠡简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也是楚学开拓者之一。
(一)扶越灭吴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宛令(县令)文种闻其学识,非常敬佩。于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约见范蠡,范蠡以疯假拒,文种再次微服拜访,二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后多次相会,成为亲密朋友。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相约文种一起投奔越国。二人一拍即合,同赴越国,受到越王允常(勾践父亲)的赏识,成为越王的重要谋臣。
吴越两国相邻,为争霸主,经常打仗。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患疾而崩,勾践继位之际,出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谋略下,派出勇士成三排呐喊前进,至吴军阵前自刎倒地。吴军将士不解,出神犹豫之际,越军趁机袭击,吴军慌乱中,吴王阖闾被越国大夫灵姑孚将脚拇指砍断。后因伤口感染不治而亡。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要向越国报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伐越洗恨,就想先发制人攻吴。范蠡以吴强越弱、天时地利不及、百姓人和不足相劝。越王不听,遂发兵伐吴,而后败之夫椒。越王和残兵五千余人退守会稽,被吴兵围困。此时勾践才后悔醒悟,对范蠡说:“我不听你的话,落得如此田地。现在怎么办呀?”范蠡说:“胜而不骄,上天会保佑;廉洁谨慎,大地会宽容;临危不惧,意志坚强,百姓会拥护。”接着给勾践出了个“重礼求和承诺为奴”的计策。结果被吴国重臣伍子胥识破阻拦。勾践无望,欲杀妻毁财,决一死战。范蠡又力劝越王。又出了“金钱贿赂、离间君臣、选送美女”的计策,并愿和越王一齐到吴国为质。这次吴王接受了勾践送来的美女,接受了被贿赂重臣的建议,抛弃了伍子胥忠言,放了勾践一马。于是范蠡陪勾践在吴国当了人质。夫差也十分赏识范蠡的才能,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蠡不为所动。范蠡和勾践夫妇在吴国含垢忍辱,卑辞厚赂,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终于化险为夷,平安返越。
公元490年吴王放越王勾践和范蠡离吴。返越后,为重振越势,勾践欲使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军事上的事,文种不如我,而治理国家,我不如文种。”举荐文种为相,范蠡与士大夫拓稽仍到吴国为人质,两年后吴王才放了范蠡。
在重建国力期间,范蠡多方出智献策。一使勾践苦身焦思,卧薪尝胆,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扶贫济困,与百姓同其劳;二要勾践劝农桑,务嵇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抓经济,惠民生,稳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内亲群臣,下义百姓,使社会安定,百姓幸福;三帮助勾践训练军队秣马厉兵,提高士气。保证将士待遇,增强战斗力。并修建军事防御设施,加强都城建设;四是继续以假象迷惑吴王,投其所好,美女献媚、贡品不断、“俯首称臣”。这样,忍辱负重,潜心努力七八年,国力大增,民心回复,越王勾践欲再起兵伐吴,被范蠡以时机不到劝阻。
公元前482年,趁吴王夫差与各诸侯交战于黄池,都城只有太子与老弱兵力留守空虚之机,范蠡建议勾践率领精兵伐吴,杀了太子。吴王闻之,因兵力牵止于黄池,恐消息传出不利,便秘密以厚礼求越言和。范蠡认为吴精兵仍存,战则未能取胜,就说服勾践同意和解,缓兵以待。又经三年,越更加强盛,再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公元前478年,越进而伐吴,吴大败,遂退于都城固守。公元前475年,范蠡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公元前473年年底,越军攻入吴城,夫差自尽。至此助越灭吴历经38年,大功告成。
(二)激流勇退助越灭吴后,范蠡助勾践开辟新域,整治新土,安抚百姓,推行越政,实现霸业。范蠡称上将军,权极万人之上。此时,范蠡依然头脑清楚,认为大名之下,难以及安,勾践为人阴险,工于心计,能患难,不可共富安,以书向勾践请辞。勾践假意挽留说:“你决意要走,我就下令杀你。”范蠡说:“你下你的令,我行我的意愿。”遂悄悄收拾轻宝珠玉,携家徒家属(传说带着西施)乘船离越。范蠡并给文种写书一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书,没有离开,号称病不朝,终被勾践赐剑自刎。
(三)经商致富公元前468年,范蠡离越泛舟五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可谓是富甲一方。齐王及百姓赏识其贤能,欲推崇为相,范蠡深知仕途艰险,无奈承诺只能为齐三年。三年后,将财产分予乡邻,偷偷迁至定陶。如果范蠡离越是一聚一散,那么这次是范蠡的二聚二散。
约公元前462年左右,至定陶不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优势行商,再次家财万贯,成为天下第一富贾,民间称之为“陶朱公”。期间,范蠡的二儿子到楚国做生意,因故杀了人,被楚国判了死刑。为了救儿子,他计划用陶罐装上一千镒黄金,放在一牛车上,让小儿子去搭救,因小儿子不惜钱财。而大儿子强求前往,就让大儿子去了。结果事情办砸,拉回的是二儿子的尸体。这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二、范蠡老来闲游,在卢经商自从失去了二儿子,范蠡就失去了经商的信念,加之已七十多岁高龄。就把生意交给长子经营,带上夫人(西施)和小儿子(西施所生)一起出游,饱览河山,放松心境。一行顺黄河逆向而上,经汴梁过郑州到洛阳,又沿洛河而上,经宜阳、洛宁、翻十八盘,入卢氏到了一个叫莘川村地方,站高西望,一湖碧水,清澈荡漾,两岸山林翠绿,远处的洛水和近处的湖面象一枚带梗的绿叶放在山川之间,十分秀丽。山坡上有牛羊牧草,田间有农夫耕作,湖面上有渔民撒网,一片湖光山色,幸福田园景象,不胜欢喜。礼问山民,知此地经大禹开山治水后,湖水下泄,水患解除,留下了下几十里开外的河川湖泊。由于山河口峡谷谷底在流水的冲蚀下,在不断降低,湖泊也在缓慢缩小,宜开展水运、河运事业。走近村子,见集市上买卖兴隆,秩序良好,湖边有山货、牲畜在交易、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范蠡心里不由一动,又激起了经商的念头,即和夫人、儿子商量决定,在此居住经商。
范蠡就不顾旅途劳累,调查市场、亲问商贾,遍访百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商业策略,开始了又一次创业。
(一)合营经商,快速发展经过几天的调查访问,了解到当地大小商家众多,尤以刘掌柜生意影响最大,就与刘掌柜等几个商户协商合作经营。因范蠡盛名之大,刘掌柜等欣然答应。范蠡就让小儿子参与经营,自己作以参谋,并告诫刘掌柜:“可把收购商品的价格提高一些,让百姓多得点利益,生意就更好做。”刘掌柜半疑照办,结果来卖山货等农副产品的百姓得到好处后,一传十,十传百,货物都往这里卖,没几天,山货就堆满了库房。生意成倍翻番。
这可能是历史最早的合伙经营、联营、股份制模式,由范蠡开创,刘掌柜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收益。成为方圆百里的富甲之一。由此以后,刘氏后人虽经多代历史变迁,生意跌宕起伏,范蠡经商思想仍使刘氏生意绵延不断。就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刘氏后人仍是范蠡镇首富。
(二)参与制陶业,发展农牧业范蠡发现本地的龙岗山上有制陶业,但技艺欠缺,陶器质量较差,就把自己的彩陶技术传授给当地匠人,使当地制陶业残次率大幅降低,质量提高,并将陶器提价收购,帮助销往各地,使当地成为陶器生产、销售的中心,也使陶业工匠大大提高了收入。
同时,也把毕生积累的农牧业生产经济技术,传授给百姓,促进了农牧业的大发展。
(三)发展植桑养蚕范蠡经商促农,夫人(西施)也不甘享闲,把自己所掌握的植桑养蚕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从此,养蚕业在卢氏落地生根,历经千年,起起落落,仍在传承。(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院邻居大婶、大嫂们,养蚕抽丝,用一口大锅,烧热水,放入蚕茧,架上抽丝架,一根根银丝,从蚕茧上抽出。我们小孩在边上不是看抽丝,是等着吃抽完丝的蚕茧里的香喷喷的蚕蛹的)。
(四)开辟洛河水上运输商业发展了,手工业兴盛了,农牧业兴旺了,由此而来的货物堆积了,运输业的落后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当时向外运输货物除了人背肩挑外,长途主要靠马帮运输。但马帮规模不大,而且像木材、家具等大件货物马帮也不能完成。范蠡观察发现,湖泊以上及峡谷以下有船只行游。几十里的峡谷不能行船。于是就组织人力做筏,招募青壮年训练水手,集中工匠在洛河湖边修建码头。一切就绪,试行成功,木筏运输开辟起来。并扩大了马帮规模。从此,一条水上运输线,一条旱地运输道同时运行。放筏人的号子声从峡谷传出,山道上的马帮铃声荡漾,像一曲交响乐回荡在山川大河。
筏是用藤条把木材绑连在一起制造成的,上边有舵手和撑手,筏上放货物。筏运到下游洛阳等地后,卸了货,筏也就拆了,木材被当地商家一同收购。放筏人就步行回卢,再行下次放筏之行。(就是在1965年前,河运业仍很兴盛,当时我们生产队的马耀光、白邦照等都是放筏的优秀水手。)
(五)兴了商业,富了百姓壮大了手工业,发展了农牧业,加强了运输业,兴了商业,富了百姓。码头不断发展,马帮规模不断扩大,集市生意不断扩张,有货不愁销,人人都赚钱,这里真正形成了百里之内的商品集散地和大集市。加之,范蠡的名声不断广传,各地商贾趋之若鹜,商贾名人云集,带来了当地进一步的大发展。百姓更加富了,也更加感恩范蠡的恩德。卢氏县及附近地域也因此受益。
三、年迈体衰,散财离卢几年之后,范蠡渐感到自己年老了,加之妻子(西施)也身体欠佳,儿子也愿意另地经商,全家人决定离卢返齐。便把财产散尽百姓,轻装而行。完成了他此生又一次商业传奇,真正的三聚三散。
不成想,在行至洛宁境时,妻子(西施)突犯重疾,不能再行,范蠡一家随之在该地暂住,为妻子治病,当地百姓给了范蠡一家热情的帮助与爱戴。范蠡也散了钱财赈济百姓。但终因妻子(西施)病情恶化,不治身亡,范蠡安葬了妻子(西施)后,含悲离开,至洛阳。
四、千古留名范蠡离开后,当地人为感念其恩德,将莘川村改为“范蠡”以纪念这位圣人不朽的贡献。妻子(西施)病逝的那个村,被洛宁改为“西施”村。

五、拙见

(一)各种文献都认为,范蠡离越赴齐是“一聚一散”,我认为范蠡在越当政要时扶越灭吴,虽有发展经济、振兴商业贡献,主要是为国家聚财,自己并未得多少。离越时也没散多少财,因此不能算第一次“聚散”。应离齐时第一次,一聚一散;离定陶时,二聚二散,离开卢氏范蠡村时,才是真正的三聚三散。

(二)关于西施。传说吴灭亡后,西施被杀,就有了沉海(河)之说、毒死说、活埋说。我认为西施被范蠡救后所纳也有可信之处。在古代,陪君女子再被下朝君子再纳的例子也常见,何况范蠡早有倾慕之心呢。

(三)范蠡在卢经商记载极少,主要是范里地处深山,消息闭塞,加之县、乡行政地位低,人员少,文人也少,更之时间久远,实证难究所致。由于古时“女人似祸水”的理念,忍辱负重,助越灭吴的女杰西施不被记载,也属“正常”。

作者简介

毛保国,生于1954年,范蠡镇范蠡村人。党员,本科学历。原在农业局工作,2003年调到扶贫办工作。曾任副局长、副主任(正科)职务。2014年退休至今。本人爱好写作,自娱自乐而已。

卢 氏 文 友 群 主 办

文学顾问牛爱民 任耀榜 李宏文 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 寇一洵(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文苑总编:知 和文苑主编:卢一辉执行主编:张淑清责任编辑:张一瑞 张欣燕一一一一:程向楠 邹一楠一一一一:李一璇 本期编辑:张欣燕投稿信箱:

一一LSWY1818@163.com

广告招商详询微信号:baixue7818微信号:lsm1685786966(欢迎加微信详谈)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平台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