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清代宫廷生活(最后的皇族:揭秘清代宫廷社会生活)

清代宫廷生活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平,主要从事清史研究及中国边疆学研究。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我翻译的作品《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美]罗友枝 著周卫平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最后的皇族》书如其名,是一本通过对宫廷社会的细致考察探讨清代统治的作品。
大家一定都看过一些以清代宫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不管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之类的历史正剧,还是近些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不知道大家对清代宫廷有什么印象和了解呢?这些影视演绎反映了哪些历史情景?《步步惊心》描述的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情形,或者《甄嬛传》中后宫妃子的争斗,在真实的历史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大家对清代宫廷感兴趣,想了解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原型的真实境遇,不如来读一读《最后的皇族》这本书吧。
《最后的皇族》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清代宫廷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

第一部分:物质文化
主要涉及了都城、衣食住行、语言文字等细节,包括清朝前期皇帝如何随季节迁移居住地和办公地址;御膳房的食材都来自哪里;清代对服饰有何要求;满语在宫廷和朝堂的使用;等等。
入关以来,清代统治者始终保持着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民族特色,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吸收了前代王朝的制度和习惯。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他们是怎么理解自己的,怎么平衡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风俗习惯?这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宫廷社会
具体从四类人群介绍清代宫廷的组成:
一是征服者精英集团,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八旗。比如,《延禧攻略》中的富察·傅恒,或《甄嬛传》中华妃的哥哥年羹尧等。他们虽然不是皇族成员,但都跟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许会成为内廷侍卫,也许会被选为皇子的伴读或公主的额附,总之都是皇权的拱卫者。
二是皇室宗亲,即爱新觉罗氏。明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皇子成年后都会被封为藩王,离开京师。而清代取消了这项制度,所有皇子都要接受统一的教育,长大后也都可以参政议政,最终皇位择贤继之。
第三类人群是皇室女性,主要包括后妃和公主。比起男性,宫中的女性可能大家更为熟悉。像孝庄、慈禧等等,都是曾将触手伸到后宫之外,站在权力塔尖上的女性。女性一旦嫁入皇家,就不可能再与娘家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切断了外戚干政的可能。出嫁的皇家女子也不再是“泼出去的水”,反而将驸马纳入了皇族,通过联姻巩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联系。
最后一类,宫廷奴仆。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九千余间房屋。自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以来,紫禁城共生活过10位皇帝、24位皇后、11位皇太后。据《最后的皇族》书中统计,从顺治至光绪,后宫共有妃子213人、子嗣146人。繁盛的皇族需要更为庞大的宫廷机构支撑。内务府,就是清代为管理宫廷事务创设的,脱胎自努尔哈赤的家事管理机构,统管宫女、太监、包衣、辛者库等所有仆役。这一部分就是对各类仆役的职责、生存状况的分析。
上述四类人群,可以说囊括了清代宫廷从上至下的各个层级,完整展现了宫廷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转方式。

第三部分:宫廷礼仪
这一方面分为三个章节,即儒家仪礼、萨满和藏传佛教仪式,以及私人仪式。
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如何通过重复性的仪式平衡不同信仰,又塑造了怎样的皇权形象?德性统治与世袭统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哪些国之仪礼来实现?皇族的婚丧嫁娶、生辰、成年礼都是按照什么仪式进行的?萨满作为满族原始的自然信仰,在宫廷生活中留下了哪些痕迹?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以上就是《最后的皇族》这本书的内容结构。

总体而言,《最后的皇族》首次以“宫廷社会”作为研究对象,都城设计、服饰语言、内廷人员管理、皇室教育、婚丧嫁娶,可谓无所不包。它全面展示了清代宫廷服饰、语言、饮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鲜明的民族风情;深度剖析了宫妃、皇子、仆从等清廷内部人员的权力体系和组织运作;详细阐释了登基、寿礼、祈雨、丧葬等公共或私人仪式的举行办法和信仰文化意义。通过对清代宫廷的全景式解读和生动描绘,《最后的皇族》为我们展示了清代统治的特色,以及统治集团的真实样貌。
那么,为什么《最后的皇族》能做到如此详实而有趣呢?这都要归功于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我们知道,历史研究是以史料为基础的,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而《最后的皇族》能在众多清史研究中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就是史料利用的创新。具体来说,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她独辟蹊径,将关注点转向宫墙之内,深入挖掘了此前不受重视的内务府文书;二是她综合运用了汉语、满语、蒙古语等多语种的材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尘封已久的清代中央档案公开,这对于帝制晚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最后的皇族》作者罗友枝教授,把握住时机,广泛阅读了初次公开的海量的文书奏报、谕旨诏书、法典律令等等;并且深入挖掘了以内务府文书为主的内廷满汉文史料。在她之前,研究者可能更加重视外朝的史料,通常是关于国家大事、政策制度等内容的记载。而内廷的史料记载常常特别细碎,比如公主出嫁有多少嫁妆,皇帝要去木兰围场或承德避暑一路上行程怎么安排,大家都准备了什么贺礼给皇太后过寿,诸如此类。这些看起来都是皇帝的家事,通常认为不如朝堂上的内政外交重要。
但是,作者罗友枝通过仔细地研读和梳理,发现统治者在“家里”的状态和在朝堂之上的状态,既有相关之处又有一些差别。内外的异同恰恰体现了统治者的内在自我认知和外在形象塑造。这样的理解,无疑更易贴近统治集团内部的真实样貌,以及他们治理帝国的目的初衷。双语甚至多语史料,则提供了进入清代统治的不同路径,丰富了清代统治者的形象及宫廷生活的图景。
我们在书中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材料的精彩。比如书中有14张图片,18张表格,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数据、场景和人物形象。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我们不曾关注过的宫廷细节,比如皇子是怎么理发的,他们都住在紫禁城的什么位置,又在哪里上学,等等。影视剧里经常出现某人被贬辛者库,辛者库到底是什么意思。

丰富的材料还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对清代宫廷的一些错误理解。比如我们可能知道,八旗制度可以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我们通常会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把汉军八旗理解为汉人,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汉军是由满语的“尼堪”翻译而来,指的是1644年以前生活在东北,并主动归附努尔哈赤的人群。再比如我们可能会质疑,出身低微的宫女真的能直接被纳入后宫吗?但实际上,所有进宫阅选的秀女均出自八旗,都是有一定身份的。
可以说,因为立足于丰富的史料记载,《最后的皇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代宫廷的了解,也纠正了我们对清代宫廷的很多误读。
作者罗友枝教授在材料方面的贡献广受赞誉。美国图书协会《选择》杂志曾称赞《最后的皇族》这本书,称“罗友枝发掘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与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哈佛大学讲授、《乾隆帝》的作者欧立德也曾称赞罗友枝的《最后的皇族》是清史研究“‘新浪潮’的宝贵成果”。而罗友枝教授也凭借《最后的皇族》这部作品,成为了国际清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后来还当选了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

能将这样一本好书译介给国内的读者,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在翻译过程中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翻译讲究信、达、雅,既要忠实于原著作者的思想,需要流畅雅致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喜欢读、读得懂。因为水平有限,信达雅的高标准难以达到,我只好在“信”字上面下功夫,把作者引用过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份档案都查找出来。一些比较常见的书籍倒也好办,最难查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始档案。我花费了很长时间,在第一档馆用白布做成的档案包里寻找、抄录,这种工作比翻译本身花费的时间更多。不过在这本书面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所以,如果大家对清代历史感兴趣,对宫廷生活感兴趣,或者是喜欢看一些清宫戏,都可以来读一读《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您惊喜,收获更多关于清代历史的冷知识,揭开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简介】

罗友枝(Evelyn Rawski),美国知名汉学家,国际清史研究领军人物,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语言组博士,曾任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匹茨堡大学中国史杰出荣誉教授。著有《最后的皇族》,合著有《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合编有《和谐与冲突:中国语境下的礼乐》《帝制中国晚期与近代中国的死亡仪礼》等。

作者:周卫平栏目策划:郑筱诗编辑:鞠欧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最后的皇族》

清代宫廷生活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