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孙中山的后代(听说看完这篇文章,好多人拿起铁锹和水桶走出了家门…)

孙中山的后代
3月12日,相信大多数人的日历,都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光明网 曹梦阳 摄

那么问题来了,植树节你打算怎么过?

如果是除夕,我们可以放鞭炮吃饺子;如果是端午,我们可以赛龙舟吃粽子;如果是七夕,我们可以乞巧吃巧果。

可……植树节,我们说句“植树节快乐”难免显得怪异,去种棵树又仿佛不是日常活动。

那到底何谓“植树节呢”?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

说起植树这项活动,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追溯颇远。
树,虽与农耕社会的人民温饱关系不如农作物那样紧密,却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开创了种树这一传统。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丈量距离,每经过一华里就会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测距标记。

然而土台毕竟是土,无法稳固,风吹日晒的很容易被损毁,尤其是古时常有的大雨天气,土堆经水冲刷变不再成样子,这于国家和劳役都是一种负担。

韦孝宽见此情况,便下令州内所有的土台,每个皆种上槐树。

图片来源:IC photo

这样“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阴”。不久后这种好方法被推广到西魏全境,“当令天下同之”。

现在这种槐树,仍被人们喜爱,甚至成为了西安市的市树。

西魏的这次“绿化道路运动”是史上第一次国家主持的“植树”运动。

清明插柳

而在民间,所谓“清明插柳”的习俗则更加久远了。

我国自古,便有在清明节前后种树的传统。古书《岁时百问》中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便号“五柳先生”。他遍植柳树,堂前绿树成荫。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传世名句。

图为五柳先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一方面由于气候,在清明前后黄河流域阳光明媚、春雨飞洒本,这本就是树苗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

一方面则由于“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人们纷纷在门前插柳辟邪。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以种树的形式,抚慰人们心中对逝者的思念,象征着来年的希望。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便是古人以树寄托哀思的较好佐证。

项脊轩志配图

如果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来,“植树”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将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是无法自己“翻身做节日”的。

然而一个人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早在1893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1915年,孙中山又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向社会大众提倡植树造林。同年,北洋政府便通过了孙中山这一提议,规定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

为了纪念他,“植树节”便被定在了这天。

 1947年湖南长沙各界植树节合影。图片来源:最爱历史

而新中国成立后,“旧的植树节”一去不复返,“新的植树节”应运而生。

1956年,在“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历时12年的绿化运动开展了。

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

1984年9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9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有责任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我国发行的植树节纪念币。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麻烦帮地球插上个“呼吸阀”

在植树节种上一棵树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

一棵树有如此大的价值,而绿色地球也需要树的出力。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老生常谈却也是一直的热门话题。
图片来源:IC photo

说起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而“树”恰好天生就具备吸收二氧化碳的本领。
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应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同时,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据统计陆地生态系统中一半以上的碳,都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所以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植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参与的国家地理纪录片《洪水来临前》 (Before the Flood) 是他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和平大使给每年在各种重复的极端气候和灾难新闻中逐渐麻木人们的一个警醒。

说到亚马孙森林,他们满眼都是光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格陵兰岛的白雪皑皑的冰雪幻境在瓦解,古老的冰川融化开始露出黑色的地表;海底生态系统被一步步破坏,珊瑚大量死去,一位海洋科学家用了“criminal(犯罪)”这个词来形容我们对地球的破坏。
全球正在变暖,且在加速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中有明确数值依据

1880~2012 年间,全球气温上升 0.85℃。而气温每上升 1℃,粮食产量就下降约 5%。1981~2002 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作物的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 4000 万吨。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1901~2010 年,由于变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平均上升 19 厘米。自 1979 年以后,北极的海冰面积以每十年 107 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

以目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水平来看,除非出现异常情形,否则,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比 1850~1900 年高出 1.5℃。气温升高使海洋变暖,海冰将继续融化,预计到 2065 年,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24~30 厘米,到 2100 年,平均上升达到 40~63 厘米。即使现在停止排放,气候变暖的多方面效应也会持续几个世纪。

也许高山将无雪:

Bondone冰川的变化

全球海水均温提升,加强了海水蒸发能力,从物理机制上促使孕育更大的热带气旋系统,俗称台风或飓风:

全球海温变化曲线
消融的格陵兰岛冰盖和南极冰盖会使海平面缓慢上升,企鹅和北极熊将无冰可生存:

图片来源:百科知识(2017年14期)

面对这些,没人可以丝毫不动容。

那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携手并进,共筑美丽中国

我国在环保领域始终为世界表率,并且不遗余力的实现自我超越。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十四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目标要求。

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再次针对应对此问题做出了指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图片来源:新华网

我国可不只是基建狂魔更是种树狂魔。

中国是全世界新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而且其增长面积远远超出了全球其他国家。

这个“远远超出”有多夸张,大家可以通过一张动图感受一下:

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数据显示,在1991-2016年,中国一共新增林地527152平方千米,远远超出第二名美国的79186平方千米和第三名印度的69205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种树狂魔”。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随便看看 视频详情 播放
视频来源:焦点访谈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目标倒排“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的环保工作。

在某些发达国家忙着“入群又退群再入群的时候”,我国始终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言必信、行必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变,与各国深化气候合作的意愿不变,推动气候多边进程的努力不变。

图片来源:IC photo

世界并没有无视中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中国被邀请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上台为气候变化发声。

联合国官员强调,“只有最大胆、最具变革性的行动才能上台(展示)。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国家的公民,从个人层面上,我们能做的也有很多。

在出行上改变一点点:步行、骑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出行。
在家居上改变一点点:把白炽灯和荧光灯换成LED灯泡。

……
《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 11 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在这个重要的植树节,以及千千万万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日子,我们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为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源:IC photo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美丽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责编:梁泽运  编辑:高羽桐
来源:光明网  作者:曹梦阳、赵刚

孙中山的后代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