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文学评论怎么写(文学评论写作该怎么“作”?)

文学评论怎么写
核心词:四个基本问题 美学的 历史的
这是通论性的,涉及的东西都是非常基础的,甚至在有些人看来都是落伍的观念了。但是最基础的东西摸不清楚,辨不明晰,如何能写好文学评论?第一讲会涉及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是文学评论该分析什么?第二个是,文学评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文学评论该分析什么
首先我们要追问,什么是文学评论?所谓的文学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学发表意见、进行评述。我们在读了各种文学作品之后,多少会有某些触动。有的人仅仅只是触动,而有的人会有感而发,写出点东西出来。这就是文学评论的最初的形式。我们在以前写的读后感,这首诗写得真好,这个小说真感人,这个散文写得好美。这都是属于感发,还算不上是文学评论。
真正的文学评论,是从追究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开始的。作者为什么写?(Why)作者写什么?(What)作者怎么写?(How)作者为谁写?(For)这就是文学评论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几个问题。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写”指的是作者的写作动机。于是我们就要讨论作者写作的时代,写作的环境,作者的个人生平经历以及一系列关于成书原因。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这些我们统称为“文学的外部研究”。这样的文学批评,是二十世纪以前的主流文学批评,直到今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丹纳的《艺术哲学》所说的分析一部作品的“时代、环境、种族“三要素,就是最典型的“文学外部研究”。我国古代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作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外部研究”。
第二个,“写什么”指的是作者写了什么?即内容。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内容会有很多,一般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个是社会现实的物质内容,比如时代、背景,车、房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这个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这被称之为“典型环境”。第二个,就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所谓的“典型人物”。比如我们《红与黑》的于连,《人生》中的高加林等,这个一般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当中出现的比较多。第三个,就是精神心理情感等难以捉摸的“虚构”内容。我们以前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被问到,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么样怎么样的情感、态度?后一问就是指情感和价值判断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在写文学评论的时候,经常会分析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怎么写”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作品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的叙述视角的转换等等,一言以蔽之,重点分析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以及评价该手法的优缺点。比如作品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倒叙、补叙、追叙,意识流,以及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把这些东西都分析出来了,就可以得出,作品写的地方,好在哪里;写的不的地方,差在哪里。而不是空泛的说,这作品写得真好,或者这个作品真差劲,懒得看。
第四个问题。“为谁写”?这个分析就会涉及到关于读者的文学理论的应用问题。有很多文学作品,在写作之前就已经预设了读者群体是哪些人。这个我们在经典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该有所了解。“隐含读者”“潜在读者”也差不多指的就是这个。但是如何从文学作品跳跃到分析读者,去谈论读者的接受的问题,这个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运用一些基本的读者理论、或者接受美学的理论,这个是基本要必备的文学评论的方法。
二、文学评论的评价标准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有的人会说,这部小说写得很感人,这部作品写得很烂。这里就牵涉到了价值标准的问题,就会涉及到读者的价值评判。价值判断,一种是情感性的,另外一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如果只讲写得感人,而不做分析,我们就可以称这种判断为情感判断,读者看重的是作品的情感品质;如果说这部作品写得很烂,而且给出了理由和事实依据,这种就是理性分析,看中的是作品的艺术事实的表达。
也许有人会说,读者那么多,判断那么多,并搬出了别林斯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论,来证明文学评论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评判标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找到,一些大致的文学评论的准则。
恩格斯在其《致菲·拉萨尔》的一信中,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说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封书信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文学评论的标准:美学的与历史的辩证统一的文学评论标准。
(一)美学标准
闻一多在《律诗底研究》提出过“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虽然闻一多是在谈诗歌的,但用来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也是很恰当的。
(1)语言音乐美
读一部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就是它的语言。一部文学作品,写得成不成功,最直观的判断就是,文学语言的构造美不美。语言柔和婉约还是阳刚凌厉,语言含蓄蕴藉还是直率坦露,都是可以大作文章去分析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最好的例子。除了音乐性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后面再慢慢分析。
(2)形式建筑美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材料安排,都是常见的文学形式美的集中体现,还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构架的分析。这个比如我们在分析曹雪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那是一种庞大的文学建筑。换到小说当中,尤其是短篇小说的。我们也要挪用这种观点。大家可以找汪曾祺的《晚饭花》来看看这篇小说的内容里空间安排。当然形式建筑美,用来分析诗歌,是最恰当的。
(3)色彩绘画美
有些小说的文字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运用,对于小说情节的推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有的不直接出现色彩的词语,但极具色彩的暗示性。这个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如《金锁记》: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再如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色彩的搭配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在第一句话,就已经表露无遗。其他的如莫言的小说,色彩的运用对比也是极具冲击力的。来一首李白的诗歌,戏谑一下: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我们来看这首诗,前四句,出现了五个白字。再联想一下,李白,字太白,可以看出李白对白,有多么痴迷了。也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极其自恋的人,到处爱用白字,这也正符合了他的那两首诗: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这首诗的“白”字,李白的名字,以及他的那个迷之自信的“自恋”是联系在一起。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是“和谐”,美源自于和谐。这个不管是中国古代还是古希腊,都有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二)历史标准
历史标准,就是通常情况下求“真”的标准。这个一般情况下,包括作品与历史的真实性关系,作品与作家之间的之间的真实性关系。
先讲第一个关系。大家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文学比历史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风云变化。因此,巴尔扎克,他要做巴黎的“书记员”,记录整个巴黎社会的历史变迁。这个时候,文学就具有了史学的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和文论中,也有同样的例子。第一个是司马迁的《史记》。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评价“使百代以下,史观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被金圣叹列为“六才子书”之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说明了《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且,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更看重的是《史记》的文学价值。第二个,就是杜甫。杜甫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但是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尤其是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个我就不过多说了。
第二个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包括被误解了的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都是在谈论作品等于作者。如果我们可以举一些文人八卦的例子,比如,我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关于元稹《悼亡诗》与元稹人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不过多阐述,在我的空间里有。
当然了,除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以外,还有其他的标准,但这两个,是比较常见的管用的标准。
欢迎关注,转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