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数码

2021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什么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2021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1.把“鉴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

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求“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目的是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四是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注意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对古诗文要求能诵读;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要求“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e

4.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背景之中

延伸阅读

如何根据核心素养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語言建构与应用”的素养达成

  “語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語言建构与应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語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应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語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語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高中生母语应用能力的形成、逻辑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观念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語言的建构与应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应用入手,通过对語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浏览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同时又要避免“重言轻文”的现象,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語言现象而忽视了文本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些老师只提及語言而忽略文本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对文本語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語言积累,在浏览中培养语感,发展逻辑思维。

  二、“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

  “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之间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逻辑思维提升与发展,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逻辑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逻辑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产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问题是逻辑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正确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三、在浏览、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观念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把握审美观念逻辑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观念想象能力。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語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所以在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审美观念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观念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观念形象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通过浏览、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观念鉴赏与审美观念创造能力。我们所说的浏览,既指“篇”的浏览,更强调“本”的浏览。新课标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师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語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浏览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更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大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四、多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文化”的外延很广泛。语文教学应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心存敬畏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已提笔忘字。高中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

第二,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创作与教学课堂内容相结合。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中小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课堂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第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众所周知,大部分中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教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中小学生读不懂,中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语法?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引领中小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灵魂。文本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从文化的视角引导中小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的轻重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审美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根,在教师的文化自觉性。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的步骤安排?

首先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第二根据课本内容,及时间写出具体上课内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