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洛丽塔》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洛丽塔是一本书吗

《洛丽塔》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小说《洛丽塔》

  ·作品简介
  在读者、书评家、小说界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出版机构,如美国的兰登书屋,英国的企鹅出版社,法国的伽理玛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这本富有争议的名著的纪念收藏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赢得独家中文授权,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肉麻的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来晃去,令他无法专心写作,而她的母亲也对他一见钟情。黑兹太太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女儿对她亨伯特太太这个位置的威胁,在他们去滴漏湖度假的时候,黑兹太太还是以商量的口吻下达了命令:让洛丽塔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向他求婚。虽然他爱的是黑兹太太的女儿,但他还是和黑兹太太结了婚。和黑兹太太结婚之后,洛丽塔成了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对洛丽塔的情感剖白还是纸藏不住火,被他的现任太太发现之后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去,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撞上汽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将洛丽塔母亲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她。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尽管他感到一点内疚。他把洛丽塔接走,先骗她说她的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洛丽塔遇上了一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还有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将洛丽塔送上床,给她吃了安眠药,自己出去走到旅馆门外白色的台阶上,这时,那个秃顶的老头儿再次向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亨伯特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伦之恋,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然后他们驱车往家赶。亨伯特越来越感到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像个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个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车,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当她重新上车时,要求亨伯特给她零钱,她要往医院给妈妈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向她吐露了实情,“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遍游美国的旅行。在各种类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欢上了“实用汽车旅馆”———干净、整洁、安全隐蔽,是睡觉、吵架、和好、贪婪而违法私通的理想场所。虽然是旅行,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览,他们这漫长的旅行只不过是用一条迂回蜿蜒的粘土路来亵渎这个迷人、诚信、梦幻般的国度。最后,这段旅行走到了尽头,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就读。

  一切似乎都很让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无法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当洛丽塔要求出演学校的话剧《幽暗的丽人》时,他断然拒绝。但在洛丽塔用美色相诱之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他心里很不痛快。亨伯特觉得她正在从他的掌握中逃脱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钱来买她的欢心,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亨伯特沉溺于性爱游戏,洛丽塔逐渐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把从亨伯特这里要来的钱攒了起来,亨伯特觉察到了,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让他永远也见不到洛丽塔的阴谋,这让他火冒三丈。一次,争吵之后,洛丽塔夺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丽塔后,他们决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转转,这也许对于改善他们现在这种冷战的状况有好处。

  在路上,亨伯特发现背后有人跟踪,一辆“阿兹特克红色敞篷车”老是在他们屁股后面跟着,它们之间的间距似乎雷打不动。当亨伯特在一个小镇下车买眼镜的时候,他在商店里看到这辆车的车主下车和洛丽塔攀谈。但当他赶过去时,这个黑衣人已踪迹不见,他问洛丽塔:“那人说什么?”洛丽塔说:“他问我要张地图,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觉得不妙,立即掉转车头,往回开。

  洛丽塔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不过是流行性感冒,没什么大碍,但要住院观察一天,补充水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当亨伯特打电话给医院时,医院医护人员告诉他,有个人把她给接走了,自称是她的叔叔,还带着一条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惊,他马上想到这些天来一直跟踪他们的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大意了。他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大吵了一架,但于事无补。他踏破铁鞋,一直找,找了几个月,依旧不死心。

  3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洛丽塔从远方发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她已结婚怀孕,急需用钱:“请给我们寄张支票来吧,爸爸。有三四百,或再少些我们就能对付得过去。”他读信时拼命抗拒着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剧痛,他踏上了那条路,独自一人按照信上写的地址驱车前去。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到女儿的新家,慰问他们,给他们钱,然后洛丽塔告诉了他真相,那个将洛丽塔从他身边拐走的人正是那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他的名字叫奎迪,是个编剧,有时还做点广告。他是洛丽塔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他把她骗走,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丽塔不肯,于是她就给赶了出来。

  虽然亨伯特仍然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此时的洛丽塔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妖艳的小仙女了,亨伯特从他的口袋里拔出了自动手枪,准备将一腔仇恨都发泄到那个拆散了他们的人身上。他找到了这个让他憎恨一辈子的男人,把子弹射进他的身体,就像这是一只该死的老鼠。他没有一丝怜悯,没有一点犹豫,他只知道,他要干掉这个男人,为自己也为这段要命的恋情复仇。

  ·相关链接

  作者: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这位1917年革命时流亡欧洲的俄裔贵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网球为生,同时写俄文小说,30年代末到了美国,在各名牌大学轮番教文学,暑假时到各地扑蝴蝶,做成标本放进实验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的嗜好,他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分量。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康奈尔教书经验写的小说《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幽默,也够艰深。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的纳博科夫,写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感情”,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禁书: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争议: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延伸阅读

小说《Lolita》讲了什么

  《洛丽塔》是作者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  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 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这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 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小说《洛丽塔》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派意识流派

应该偏向于意识流派。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洛丽塔》或许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部最具争议性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纳博科夫是个颇具个性的作家,他特立独行,不喜欢被归属于任何流派或者团体,而且并不认可文学史上一切有定论的东西。他看不上劳伦斯,他把司汤达、巴尔扎克和左拉说成是“三个可恶的平庸作家”,对福克纳也颇有微词。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和非凡的叙事技巧。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包括400余首俄文诗作、50篇短篇小说和17部长篇小说。但是使纳博科夫获得国际声誉的还是他的这部《洛丽塔》。

洛丽塔小说原著

原著是小说洛丽塔。《洛丽塔》是作家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主角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少女的恋爱故事。

如何正确评价小说《Lolita》

“洛丽塔,我的灵魂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不得不说,纯文学角度来说,这本书真的非常的优美动人,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名气,只感觉叙述者虽然情真意切但掩盖不了是个无耻的诱拐犯,而且对未成年少女下手,但没办法违心说它不是一本好书。

或许因为此书主角的不道德,出版伊始被很多国家禁过:色情。但其实,几乎所有的巨著,都有人类这一原始行为的描述,而且细致情感丰富。

为什么?

因为欲望,因为本能。

除了写给孩子看的,性是成人世界里最直观最本能体现欲望的行为。而《洛丽塔》之美,除了文笔之美,其灵魂所在就是主角的欲望之美,即使这种美是丑陋的不道德的。“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欲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

伟大的书籍,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处人类灵魂的自我探索,在某些方面引起读者的通感或者共鸣。

《洛丽塔》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从一个不道德的“恋童癖”的视觉角度开始,将主角的内心变化和挣扎,娓娓呈现。主角亨利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吗?他知道,“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他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背德的怪癖——源于年少时期骤然而逝的爱情,他小心的藏起自己的欲望,迂回的接近欲望之源洛丽塔,他还不敢放肆;在美国开放式教育下成长的洛丽塔并不是纯洁无知的少女,她感觉到继父对自己的欲望,引诱他;洛丽塔母亲意外离世,亨利立即带着洛丽塔游荡,他无法放弃洛丽塔,实现欲望的同时躲避警察和人群。主角一边小心翼翼的描述自己的欲望挣扎,一边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原罪,在欲望熊熊燃烧之下,是羞耻和愧疚。少女终究会长大,两年之后的洛丽塔厌倦和憎恨与继父的背德关系,跟着另外一个浑身罪恶的男人离开。欲望放大了亨利的迷恋,他似乎深深爱上了洛丽塔,即使她不再年幼可人。三年后洛丽塔出现,接受亨利的金钱帮助,拒绝跟他走,绝望的亨利开枪杀死诱拐走洛丽塔的浑身罪恶的丈夫后病死于监狱,而洛丽塔最终死于难产。

这就是一出源于欲望放纵欲望的悲剧。

除了自我探索,同时《洛丽塔》也描述了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问题,包括美国的教育和混乱的社会环境,因此这本书也屡屡被认为是反美小说。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最后,风靡日本的“萝莉”就源于此书。“萝莉”化于“洛丽塔”,亨利将“9~14”岁的女孩称为“小妖精”,在日本”萝莉“用来表示可爱的小女孩。还记得开客栈时某位日本客人在书架上看到《洛丽塔》尤为惊喜,然后他拿了本我看不懂的日文小说跟《洛丽塔》排在一起。那本书不是日文版《洛丽塔》。

洛丽塔小说出版时间

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洛丽塔这书最后那个结局是什么

《洛丽塔》原著的结尾提到“我现在想到欧洲的野牛与天使“。洛丽塔有不羁的一面,就像在平原上奔驰的野牛,野性十足,没人敢挽留,也无法挽留。可是,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强大,也不过是食草动物罢了,脆弱到即使被保护,仍然躲不过灭绝的境地。本质上说,她只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像你不能因为孩子虐杀昆虫或小动物就说他残暴,因为她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和道德伦理,她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法则,有笑,便绽放;有泪,便流淌;有恨,便发泄;有爱,便争取;有欲望,便去实现。她的坦白自我和赤子之心就堪比天使。在她眼里什么后爸不后爸那都不是事儿,更何况是后爸先表现出对自己的兴趣的,这又挑起孩子的另一心理:虚荣心。勾引他却不让他得逞就像一个由洛丽塔掌控的游戏,刺激而有趣。

至于性,洛丽塔并不是欲女,做爱及挑逗不过是因为男人喜欢做爱和被挑逗,更何况她发现男人竟愿意为此满足她的许多要求。

另外,叛逆也是造成她一些列行为的原因之一。她看着自己妈妈在男人面前丑态百出,做作而失去自我,而她,只需要伸伸腿就可以让Humbert神魂颠倒。

洛丽塔放肆过,狂野过,以为自己爱过,最终在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中选择了安稳。在影片最后她的信中称呼的“爸爸”才显示出她已经不是当年的孩子了,这声“爸爸”表达了她对Humbert的真实情感–她从未真正爱过他。

附高中写的影评:

注:本文中,Lolita(洛丽塔)简写为L,Humbert(汉伯特)简写为H

    一、

  沾满尘土的黑色汽车像位喝醉的流浪汉一样,在公路上缓缓地东倒西歪,孤独而阴郁。
    车内的男子目光呆滞却涵着伤情而无谓的泪。他浑身是凝固的血–当然,不是他的;整个人像是失去灵魂的躯壳;他双手无力地搭在方向盘上无意识地操控,却紧紧捏着一枚女孩用的发夹。
    电影《洛丽塔》的开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位失魂落魄的男子, 他没有哭天抢地,只有心如死灰。看到这里,我还以为他深爱的Lolita死了,可实际上–在这里透露下结局–L当时还在贫困中生活,电影的最后才打出字幕说明了L难产而死,在Humbert于监狱中死去那年。

 二、

    我是多么迷恋H的笑–不是扮演者Jeremy Irons的笑,而是他通过自身精湛的演技以及对剧情的投入所表露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他第一次在花园中见到14岁的L时,他就像拨开云雾的太阳,身上突然绽放的光芒刺痛了我的眼,可他呈“一”字的薄嘴唇所露出的痴迷的微笑却告诉我,这是一个温暖、柔情又平和的男子。那一刻,我觉得最迷人的不是趴在地上看书、带着牙套的无邪少女,而是愣愣地站在原地、心中的火焰正悄悄燃烧的男人。

    对于驾驭者来说,怎样的马能点燃内心的激情呢?野马。L就是一匹没有拘束的野马啊,她驰骋在自己喜欢的原野上,不因任何因素转变自己的方向和习性,亦不为任何人停下自己渐行渐远的步伐,她的心里只装着自己和远方。如果谁有幸能骑上这样的马,那么这将是件终生难忘的事,不过他要时刻做好被甩下去的准备,并且永远别指望能驯服它或拥有它。

    可H还是爱上L了,爱了就爱了,你不会想太多,不会考虑结果,所以佛教说爱情就像河流,人沉溺其中,就不能自拔。这就是“爱河”。而H就这样深陷其中,就此沉沦。

三、

  L要被母亲送去寄宿学校了,此时的H 为了能成为L家中永远的房客,已经与L的母亲结婚了,他成了L法律意义上的父亲。临行前,她看到了站在窗后望着她的男人。她打开车门,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还穿着睡衣的H立马慌乱起来,他不知所措地远地打转,然后只好提了提睡裤,拉了拉睡衣,便像个茫然的孩子一样紧张地盯着楼梯口–他不知道他将等来什么。

    L来了,她奔向他,像女儿奔向带了礼物回家的爸爸一样,只是她给他的那个短暂。热烈又毫无说明的吻,表明她不仅仅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

      四、

    时光若能这样静静地流淌到两人偕老共逝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那该多叫人艳羡而安心,可L毕竟是不安分且不知足的,她也想轰轰烈烈爱一场,而不是得到H无条件而温温的爱。

    有人说爱情像蝉,埋在地下不声不响,有一天破土而出,让人猝不及防。L的爱情也横空出世了,可她迷恋的,是一位以玩弄漂亮女孩为乐,还拍色情片的流氓级人物,在他光彩亮丽的外表下,是一颗龌龊猥琐的心,但正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单纯天真的L就轻而易举地被老骗子骗去了心。

      五、

    我是恨L的,恨她不屑H的爱。

    他盯着她糊掉的口红,突然疯了般,把她按在床上,狂暴地扯开她的睡衣,并冲她吼道:“告诉我,是谁!”L原本惊恐慌乱的脸却露出了戏谑的笑容,她亲吻他的嘴唇–她知道他的脆弱。而他,一边抽动着身子,一边痛哭,他像抱着一个孩子一样抱着她并吻她的额头,他面部扭曲在一起,卑微又无助地不断哭喊着:“求求你告诉我…求求你了,告诉我…”他的L不再属于他,他身下的这个女孩已开始轻视他的爱,这份爱已变成乞讨与施舍,他知道他已无法拥有L,他的L不会再安安静静地躺在他的怀里了。

    看着H痛苦的样子,我的心也揪痛了。为什么爱情会变?为什么不配拥有爱情的人得到爱,却让真心去爱的人伤痕累累、独自黯然神伤?难怪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多么可惜,H带着到处旅游的L ,不过是利用H不变的爱。我想,对于H来说,L不仅是L,还是他执着了几十年、铭记了几十年的年少时那份纯洁的爱。一个人,可以恋爱无数次,但对于初恋,永远都怀着无法磨灭的神圣感。

      六、

    L最终还是走了,离开了H去追随自己的爱,H苦苦寻找了几个月,终于决定放弃,因为L已经不再爱他,而且她已不是他爱的小妖女,他所能做的,只是孑然落寞地站在广袤无垠的沙地中点燃一支烟,然后开车离去。

    可是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如果至此就戛然而止的话,那么我们顶多为这份不了了之的爱唏嘘不已罢了。

    L又回来了,准确的说,是出现了。

    那时她已消失了三年,也已经结了婚,但生活很窘迫,她不得不写信给H以求帮助。

    “爸爸”。原本是她最觉得可笑的称呼,如今却叫得怯懦、敬畏。她不再是曾经那个自我、不羁、狂野且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自私的小女孩,她被残酷而现实的生活打磨成了庸俗的女人,她活得小心翼翼又低贱。我们看到重新站在H面前的,是一位扎着马尾辫、戴着大大的眼镜、穿着破旧衣服还怀着孩子的家庭妇女。

    可那是L啊!那是不再14岁但也才17岁的L呀!

七、

    H终于做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敢做也该做的事–毙了老猥琐犯!可L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H的世界只剩灰白的回忆,他的生活已失去意义。

    爱死了,他也没法苟活,他把自己寄生在爱里,当爱情消失,他亦粉身碎骨、灰飞烟灭,从此,他只因自己的存在而活。

    以前我总说自己是萝莉,看完《洛丽塔》发现自己泪流满面时,我才意识到,我不是Lolita,我是那个无可救药地爱了的人……

小说洛丽塔的故事梗概

《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亨伯特对一个未成年女孩洛丽塔的爱恋故事。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伯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

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

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后来,洛丽塔对亨伯特感到厌倦选择了离开他。

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无论是爱情还是恋 童癖,这样的爱情是既定道德所不允许的,自然是不被祝福的。

小说《洛丽塔》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洛丽塔》是作者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  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 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这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 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