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南村辍耕录》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什么内容 《南村辍耕录》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什么内容和感受

《南村辍耕录》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什么内容

  《南村辍耕录》   中国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亦名《辍耕录》。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学识渊博,明洪武中曾任教官。元末避乱隐居松江农村,耕读之余,有所感受,即随手札记于树叶上,贮于罐中,后由其门生整理成书,共30卷,585条,20余万字。记载了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小说诗词等。   其中《氏族》条,列“色目”31种,提供了元代西北氏族、部落、种族等基本情况。该条内将回回与畏吾儿并列,对区分这两个民族提供了历史佐证。《嘲回回》条云“其婚礼绝与中国殊”,记叙了元代回回人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回回石头》条列出了来自回回地区并为回回人所经营的五种玉石名称、价格及用途,说明了回回人在经营玉器行业中的地位。《西域奇术》条记述当时回回医官可作人的脑部手术。《火石刺把都》条记述回回地所产药物可治100多种疾病。   书中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较为真实,为研究元代社会状况及回族、维吾尔族史提供了重要素材。该书有元末刻本及明刻本多种。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陶宗仪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陶宗仪和《南村辍耕录》   元末,社会动荡,烽烟四起。此时,处于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对安定,四方文人纷纷到松江躲避战乱,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陶宗仪(1321~1407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相传是东晋陶渊明的后代。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陶宗仪在黄岩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后随父宦游浙北。从业师钱璧(字伯全,华亭人)。业师的处世为人给陶宗仪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了谦和待人、认真好学、奋发上进的品格。他从小跟舅父赵雍刻苦学习书法,深得书法真谛,尤其擅长篆书。   少年时的陶宗仪便十分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及长,得到了名儒杜本、张翥、李孝光指点,学问大有长进。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尚青春年少,亲友师长都认为此番应试,凭他的学问,功名唾手可得,前程不可估量。应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这不但出乎大家的意料,更给了陶宗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不求仕进,专心读书。各类古书无所不窥,天文、地理、阴阳算术无所不学,成了一位学问丰富,但与一般文人截然不同的大“杂家”。   大约在元至正八年(1348年)前后,陶宗仪携全家避乱到华亭。在松江城北,泗水之南(今泗泾镇南)买地结庐,名曰“南村草堂”。据明正德《松江府志》的记载,元代的南村,“水深林茂,南浦环其前”,是一方清净之地。陶宗仪隐居于此,躬耕陇亩,同时教授学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对南村草堂和陶宗仪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草堂“左右列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绕屋种菊数十百本。”“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览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收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陶宗仪常常是“幅巾短褐”,独自放歌田园,不以劳作为苦,反以农耕为乐。“时时辍耕,休于树荫,抱膝而叹,鼓腹而歌”。劳作之余,每遇佳节良辰,举杯独酌,吟唱自己所作的诗,得意之时,拍掌大笑。他也常与当时华亭名人袁凯、邵亨贞、孙道明等好友莫逆,或谈经论道,切磋学问,写诗填词;或坐船出游,倘徉于三泖九峰之间,品茶饮酒,逍遥其间。其中,他与泗泾人孙道明最为友善,风清浪静之时,两人泛舟南浦,宗仪制词,道明倚洞箫吹之,极鸥波缥缈之思。   陶宗仪平时沉默寡言,一旦遇到知己朋友,谈论文章学问,则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至论古今人物,上下数千年,竟日不倦”。   陶宗仪勤于读书,勤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名《南村辍耕录》。传说,辍耕时,陶宗仪“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一日,尽发其藏,俾门人小子,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因此有人说,陶宗仪将树叶当作纸,《南村辍耕录》是写在树叶上的书。有人从常规来分析,偶尔缺纸,或许有将树叶作纸的事,但收藏10年树叶书稿的可信度就微乎其微了。我们姑且不去争论此事的真实性,但我们可以这么说,民间传说表达了人们对陶宗仪勤奋的由衷赞誉。   《南村辍耕录》是部笔记,“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这部书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还论到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发展松江棉纺织业所做的贡献,《松江谣》、《不平诗》、《奉使来谣》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民间歌谣,极为珍贵。特别是书中大量的戏曲史料,到目前为止,是我们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南村辍耕录》是陶宗仪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陶宗仪一生勤于著作,除《南村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书史会要》(9卷)、《四书备遗》(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兰亭帖目》(1卷)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于世。   陶宗仪自从应试失败后,就视官禄为粪土,矢志终身不仕。元至正年间(1354年前后),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先后举宗仪为行人、校官,都拒之。张士诚割据苏州时,邀他至帅府署理军事咨议,他谢绝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诏取天下文学士,六年(1373年),诏举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当地官员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试,得赐钞回家。   陶宗仪在泗泾南村前后隐居了几十年,教授了一批学生,写作了大量的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诗文,为发展当地文化作出了贡献。他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氛围。泗泾人民至今仍十分怀念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并以泗泾这片土地曾养育过这样杰出的人物而感到骄傲。   《南村辍耕录》一则   徐公调到杭州任职后,一天,本地区有一位总管和一位万户到他的私宅拜访,他用接待宾客   的礼节请他们上坐。这时恰好有个书吏从外面进来,见有客人在座就赶快避开。等到总管和万户离去,方才入内对徐公说:“总管和万户都是你所统辖的官员,却得到你这样体面的接待,该是有些过份吧?”徐公说:“在官府,有地位高低的区别,如果在家里,只要分清主客就是了。我们这些人只要做到公正廉洁,那么所有的属官自然会敬服,何必仗权势、靠骄横来欺压他们,然后才算尊严呢!”书吏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延伸阅读

义眼最早记载朝代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医生能做盲人安装义眼的手术。成书于元代的《南村辍耕录》记载:南朝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巧匠”的医术精湛,以至于杭州人张存的义眼,看上去和真眼睛没啥区别,这在今天也是很难做到的。元朝时期,出现了鼻梁修补手术,技术是非常成熟的。

古代谁在树叶上写字

《南村辍耕录》作者陶宗仪。

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天下大乱,考进士不第,游学数年之后移居松江城北泗泾南村,开馆授课,并自食其力,耕作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就写在树叶上,藏于瓮中,埋在树下,十年积了数十瓮。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桐叶封弟并非在树叶子上写字呀!胡闹!

寒号鸟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另一版本: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译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鸟,它有四只脚,翅膀肉很多,不会飞,它的粪便是“五灵脂”.当夏天时,它的羽毛的花纹与色彩绚烂,就自己说道:“凤凰不如我!”等到了冬末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雏,就自己说:“得过且过.”。

积叶成书原文完整版

原文:

宗仪客松江,躬亲稼穑。作劳之暇,休于树阴。有所得,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之树根。如是十年,积盎以十数。一日令门人发而录之,得三十卷,名曰《辍耕录》。

翻译:

家住浙江黄岩的陶宗仪,亲自在田里耕种。田间劳作休息时间,便坐在田埂边的树荫下看书。如果有所感悟,就摘下树叶在上面写字,然后放在一个破烂的瓦罐中,埋到树的下面。就这样过了十年,瓦罐积攒了数十个。有一天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