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公孙衍简介(公孙衍简介及人生经历)

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男,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

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和张仪是对手。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还曾仕韩国。最后又回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的相邦。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是不是秦国间谍?

不是间谍。先在魏国做官,后在秦国做官,后又去魏国做官。只能是他个人的选择,不是间谍。

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

公孙衍刺杀嬴驷是真的吗?

大秦帝国公孙衍刺杀嬴驷是真的

赢驷见大势已去又对黑衣人说,在临死前想要知道自己是死在谁的手里。黑衣人于心不忍,于是主动摘下了自己的面巾,原来刺客正是魏国名士犀首公孙衍。

嬴驷此时对公孙衍说了一番肺腑之言,真诚的赞赏公孙衍有大才,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公孙衍大受感动,觉得秦君是懂自己的,颇有些怀才不遇之感,然而他此时的身份是刺杀秦君的刺客,不成功便成仁,不管他有多么的欣赏赢驷的临危不惧和慧眼识人,他有自己的立场。

犀首公孙衍什么水平?

公孙衍是与张仪/苏秦齐名的战国纵横家。是真正的合纵大师。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后,公孙衍从魏国跑到秦国,混了几年后,在军界、政界声名鹊起。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攻略魏国河西的雕阴城,魏师败绩,秦惠王将他提拔为大良造,成为秦国的头号权臣。

张仪到秦国后,公孙衍离开秦国,跑回魏国,魏惠王任用他为将军。这位纵横家能量不小,到了魏国之后依然能够翻江倒海。为了抗衡崛起中的秦国与齐国,公孙衍主导“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联合起来,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这也是东方合纵运动的开始。“合纵”成了东方诸侯抵抗秦国的不二法宝。

在公孙衍的努力下,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协议,组建一支多国部队,共同出兵,讨伐秦国。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兵迎战,联军谁也不卖力打仗,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多国联军轻而易举地被击败了。但是,公孙衍并不是一无所获。“东方不亮西方亮”,东方五国联合伐秦失败,公孙衍仍旧导演了一出杰作,策反义渠部落。

在函谷关战役的同时,义渠突然发难,出兵进攻秦国。义渠王宣布独立,率军队袭击秦国。此时秦国的主力兵团都汇集到了函谷关,狗急跳墙的秦惠王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迎战义渠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而还。在未来数十年里,秦国一直未能消灭义渠,直到宣太后色诱义渠王,才消灭义渠。因此,总的来说,公孙衍的合纵战略仍然给秦国予沉重的压力。

芈月传公孙衍结局?

芈月传里,公孙衍“身在秦营心在魏”,暗中做着损秦利魏的事情,被秦王知晓,只好潜逃魏国。结局应该是屡战屡败,郁郁而终。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皆败。

公孙衍故事?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译文:秦惠王死了,公孙衍想要使张仪陷入困境。李仇对公孙衍说:“你不如把甘茂从魏国召回来,把公孙显也从韩国召回来,在秦国重新起用樗里子。这三个人都是张仪的仇人,你任用他们,那诸侯们一定会觉得张仪在秦国既无权又失宠了。”

公孙衍为什么名气不大?

公孙衍的名气,在战国时期还可以。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公孙衍怎么下线的?

公孙衍是被魏王杀死的。

1、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也是合纵事业的创始人,和张仪一样在战国时期都非常的出众,但是史书上面关于他的记载和他流传下来的事迹比不是很多。

2、在《史记》中记载: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时候,因为率领的吴国军队与秦国作战失败,他就回到了魏国。但是魏国当时的环境是朝中大臣互相勾心斗角导致公孙衍没有能重新得到重用。

3、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些恩怨,而且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相信了田需的话以为是公孙衍把张寿杀死的,就下令处死了公孙衍。

公孙衍输了吗?

输了,输的非常窝囊。

魏国被楚国打得焦头烂额,公孙衍没有办法,其他人也没有办法,只有张仪,联合秦楚齐魏四国,举行啮桑会盟,由秦国出面,给魏、楚两国调停。

魏国一下子解决了危机,对秦国自然比较感激。

就在公孙衍等合纵派准备翻盘的时候,魏惠王去世,太子魏襄王上位,新的君王有新的政策,张仪一通胡说,取得魏襄王信任,继续推行和秦,并准备跟在秦国后面,捞取更大的好处,这时候呢,公孙衍等就等于坐上冷板凳了 。

然而事情就这么算了吗,没有,老天爷对公孙衍还是很客气的,也许看他输的太过窝囊,所以给了个机会,什么机会?

秦国联合魏国之后,又跟韩国结盟,这样一来,就等于打通了东出的道路,道路打通后 ,也不知哪根脑筋搭错了弦,居然千里迢迢的去攻打齐国。

齐威王那也不是好惹的,三下五除二,就把秦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跑。

这一仗虽然没损伤多大元气,但毕竟打了败仗,各国一看,原来秦国不过如此,并没有那么厉害吗?

这样一来,所谓秦、魏、韩联盟就开始动摇,捎带着魏襄王开始讨厌张仪,公孙衍一看这机会,就乘势而起,放出谣言,制造国际舆论,糊弄齐、楚、韩等国,一起呼吁魏襄王驱逐张仪,任用公孙衍为相。

秦国战败之后,魏襄王也开始讨厌张仪,如今一看民意如此,那还啰嗦个什么劲儿,于是就把只当了两年魏相的张仪赶走了。

张仪就这样又回到秦国当了国相,公孙衍又把握魏国权柄,借秦国战败,各国士气正旺之际,说服齐、楚、韩、赵、魏五国,一起讨伐秦国,搞了个有名的“五国攻秦”,为确保此次战役万无一失,公孙衍还特地安排了一个后手,什么后手?

劝说秦国后方的义渠国乘隙给秦国捣乱,两者前后夹击,一起消灭秦国。

公孙衍的这一招的确很毒,如果得逞,秦国是很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到底人算不如天算,五国合纵伐秦,声势虽大,但耐不住各国各有私心。

好容易军队凑齐,齐、楚两国心怀观望,进兵很不积极,只有韩、赵、魏三国表现的很是勇敢,结果呢,秦国提前函谷关前埋伏,一仗击退韩、赵、魏三国联军,还一路追击到修鱼(河南原阳西南),打了个修鱼大战,一役斩首八万两千,彻底粉碎了五国联盟。

尤为可笑的是,修鱼之战后,纵约长楚国以及合纵的倡导者魏国率先投降,韩国、燕国紧随其后,只有赵国宁死不屈,结果呢,合纵的盟友齐国乘隙偷袭赵国军队,夺取赵国城池。

行事如此卑鄙,这样的联盟 ,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所以,第三次合纵虽然很曲折,但就因为各国私心,各怀观望,让公孙衍输的非常窝囊。

徐凤年为何逼死公孙衍?

公孙衍是被魏王杀死的,而非徐凤年。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也是合纵事业的创始人,和张仪一样在战国时期都非常的出众,但是史书上面关于他的记载和他流传下来的事迹比不是很多。

在《史记》中记载: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时候,因为率领的吴国军队与秦国作战失败,他就回到了魏国。但是魏国当时的环境是朝中大臣互相勾心斗角导致公孙衍没有能重新得到重用。

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些恩怨,而且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相信了田需的话以为是公孙衍把张寿杀死的,就下令处死了公孙衍。

扩展资料:

公孙衍,一生之中先后在秦国、魏国、韩国等强国担任过宰相,对战国历史造成了重大影响,公孙衍本是魏国人,但因为得不到重用便跑到秦国从政,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其实就是秦国的宰相。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秦惠文王命公孙衍率部进攻魏国,并大获全胜,占领了水土肥沃的河西地区,杀的魏国只能割地求和。

魏惠王割让了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向秦惠王提议改变战略,先趁着秦魏交好之际向西攻灭义渠、巴、蜀等小国家,等平定了西方之后再回来收拾魏国不迟。

就在秦惠王犹豫不决之际,张仪来到秦国,并向秦惠王分析形势,说魏国现在四面受敌,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候。西方的那些小国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拥有霸主实力的魏国才是心腹大患,如果让魏国缓过劲来,想要再灭它怕是就困难了。

张仪又说公孙衍是魏国人,此番建议未免有出卖秦国帮魏国的嫌疑,秦惠王恍然顿悟,遂罢免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开始重用张仪。

公孙衍被张仪横刀夺爱,越来越受冷落,便跑回魏国谋官,并逐渐混到了宰相的位置。为了让魏国摆脱秦国的威胁,公孙衍开始实行合纵政策,拉拢韩、赵、燕、中山等四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强秦,并与秦国的张仪针锋相对,展开了合纵连横的较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