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的事迹简写)

诸葛亮的事迹
关于诸葛亮的事迹

  • 关于诸葛亮六出什么
  • 六出祁山

谁能证明诸葛亮的事迹是假的?

  • 谁能证明诸葛亮的事迹是假的?别用别人用过的的东西,我需要古文记载来考证,而且每个事迹证明是对是错均要有3个引据为上,我不相信正史就是对的,也不相信野史就是不对的,答得好,我有加分。
  • 诸葛亮还是有他自己的聪明力量的,能定出三分天下的人,必是谋划过人的人物.只是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各种原因,有些将人神话了.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之类的,历史上并无其事.火烧赤壁也是周瑜整出来的,孰不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又不是说"东风不与孔明便."类似空城计,也是当年曹操用过的,用在吕布的身上,和诸葛亮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过诸葛亮也有他自己的聪明厉害的地方,不然在三国时候,那人才辈出,阴谋阳谋漫天飞的年代怎么混得下去,还让刘备托孤.。 《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很多情节,比如火烧博望坡是刘备本人指挥的,草船借箭不见正史记载,火烧赤壁是全是周瑜干的,空城计吓走司马懿完全是假的,太多了。罗贯中写书,把蜀汉作为正面主写,自然要夸张一下,不仅是诸葛亮,赵云、关羽这些人都凭空添加了许多事迹。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况且这是本小说,编造之事在所难免啊我没找到《三国志》和裴松之引用的注释。就不往这里贴了。打字有点麻烦。有些字也很难。所以我就来说说以上的这些我了解的。初出茅庐,这就是说诸葛先生出山了。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一出山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和神机妙算就是虚构的。并且三顾茅庐也是有争议的。《三国志》原文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这个三是三次还是多次就有的一说了,古文“三”可以指多次。还有就是刘备三次都见到了诸葛还是最后一次才见到这个《三国志》也没写。而且是刘备主动去找孔明还是孔明先找刘备然后刘备再去见了三次孔明。这个有点搞不清楚。这些史料的冲突现于《魏略》和《九州春秋》。下面说说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这些都可以归于赤壁之战。对于赤壁之战,史书记载诸葛亮只有一个功绩。那就是促成孙刘联盟。诸葛与鲁肃一起去东吴。他只是说服了孙权,让其下决心抗曹。至于小说里的舌战群儒是找不到的。智激周瑜也是无稽之谈。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不用诸葛亮激。史书也是找不到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诸葛亮在完成联盟后就回到刘备身边。《三国志》也没记载关于他怎么参与赤壁之战的军事行动。所以关于草船借箭,借东风,到最后的华容道都是没有记载的。所以也没有办法说出本书来供大家查查。三气周瑜:没有此事。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是出兵攻打益州时候走到半路病死的。没诸葛亮什么事情。这个可以去《三国志》查到。而且对于周瑜的气度之大也做了肯定。言外之意周瑜是气不死的。然后的八阵图,这个不可能,这个给我的感觉都有点玄幻。怎么可能用石头等物摆个阵法就可以挡住陆逊的追兵?要是真是如此,那么还要关隘干什么。这个纯属艺术创作。至于陆逊为什么退兵。应该是此次东吴的战术是防御战,不是进攻战。再者东吴也没有力量吃掉蜀国。《三国志》等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上表伐中原 :这个是有的。空城计.:这个事情有但是不是诸葛亮干的。是曹操干的。是曹操派兵出去收粮食,结果吕布带着人杀过来了。曹操来不及就摆了空城计,退了吕布。不是诸葛亮摆的。并且丢失街亭的时候司马懿也不是魏军的指挥,也不再这个战场。这个《三国志》有记载。可以查到。讨魏再上表.这个我只想说一句,对于《后出师表》学术界有争议。造木牛流马.确有其事。《三国志》记载了木牛流马大致的样子。火烧上方谷.火烧上方谷是罗翁杜撰的,貌似效仿孙膑马铃道乱箭杀庞涓。五丈原陨星. 是有的。榻前会议也有。《三国志》有记载。至于孟获的问题次数有问题。以上的真实的在《三国志》都可以查到。而绝大部分根本就是小说创作。1 初出茅庐 这个肯定是真的 但是刘备三请 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现在还没有定论2……余下全文

诸葛亮的事迹(一两句话)。

  • 急急急!今天就要!
  • 匡扶汉室,三分天下。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212火枪手为您答疑解惑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祝进步

刘禅的事迹

  • 关于刘禅的任何真实事迹,白话文文言文都可以哦 高悬赏 要真实问题补充: 不要是百度百科的
  • 刘禅由刘备的正室甘夫人所生,是刘备三位庶子中最为年长的。[1-2]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继承皇位在成都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封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换年号建兴。[5]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封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公元224年(建兴二年)春,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公元225年(建兴三年)三月,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于是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二郡合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二郡合为兴古郡。十二月诸葛亮班师回成都。

诸葛亮的事例加精神。。。急急急急急急!!!!!

  • 格式:我欣赏()的诸葛亮,因为()。200字左右事例加精神
  •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出师表中诸葛亮一个最著名的事迹。讲的是诸葛亮攻打南蛮,七擒孟获,然后计划北伐中原,光复汉室,迁回旧都。)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诸葛亮对蜀汉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活着真没意思,现在的社会还有网络,连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 活着真没意思,现在的社会还有网络,连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在本刊中,我们借用对诸葛亮这个三国著名人物的评价争论,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有人说对于诸葛亮的负面评价,溯源于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中,提到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时,说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鲁迅并不是直接针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而进行评论,而是对于罗贯中小说中的孔明先生进行评价,历史和演义的分歧是很大的,这种分歧体现了小说家本身的立场、态度和喜好。所以对于塑造人物总是有类型化的倾向。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并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历史人物、小说人物以及历史积淀下来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综合体,这个诸葛亮已经不是他本人,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在这里评论他,也不仅仅是评论这么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进行一种文化现象的评析。 现在的网络时代,也有不少在进行三国文化的整理、评价,自然对于诸葛亮这位三国时代的“完人”似的人物不会放过,本刊编辑在这百家争鸣中选取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针锋相对的对于诸葛亮进行了评价,相信大家看完这些文章,也会形成自己对诸葛亮,对三国,甚至对于历史如何评价的一种态度。下面是第一篇,以做抛砖。 诸葛亮是完人吗? 诸葛亮一直被看作古代士或者文人的典范,更有甚者被认作千古“第一大智人”,到了清代以后更被看作一代完人。但现在有不少人发现“盛名之下难符其实”,抛开演义不讲,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未这么高明,其才略在当时就显得平庸(苏东坡认为诸葛亮“言兵不若曹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更不要说和千年后辈出的人才比了,陈寿评价他是“管萧之亚匹也”应该是很恰当的。 那篇“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之所以很有反响,就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把孔明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把“第一完人”的形象扯得体无完肤。但畅快固是畅快,可是矫枉过正,此篇文字虽有水准却也有偏激的地方。特别是说诸葛亮不是家就不能让人信服.。 毋庸讳言,对三国演义里捧得很高的刘氏集团人物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因为他们的一些所谓英雄事迹大多是罗贯中虚构的,对孔明更是如此。他的大多“神机妙算”均史无所考。而其谨慎的个性也并不可以十分推崇。所以在看到揭示诸葛亮不是的文字很多人总是很畅快。但仔细……余下全文

陈胜说,苟富贵,无相忘,他心中有勇敢的想法。我们的“朋友,同学”跟你说这话,我只会不想鸟他,感觉

  • 陈胜说讥贰罐荷忒沽闺泰酣骏,苟富贵,无相忘,他心中有勇敢的想法。我们的“朋友,同学”跟你说这话,我只会不想鸟他,感觉这种人要是混得不好,就会被他看不起的样子。
  • 雷锋在我心中   我没有见过雷锋,但是他的事迹早已在我心中。妈妈经常给我讲雷锋叔叔的故事:雷锋叔叔帮一位大嫂火车票;帮一位老奶奶找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的津贴寄给灾区;帮同班的战士洗衣服…….总之,他的事迹让我感动。每次妈妈给我讲时,我都是聚精会神的听,听了几遍还听不够。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从小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举几件小事吧;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了一位孕妇,因为车上很挤,又没有座位,售票员只好大声喊:“哪位给这位大嫂让个位?”可喊了半天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坐的。就在这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那种为服务的好品质,我连忙站起来说:“阿姨,你坐这里吧。”阿姨说:“谢谢小朋友!”“没关系,这都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我看到车上的人都像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不好意思底下了头,但是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还有一次,在超里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妈妈走散了,小孩就哇哇大哭了起来,看到小孩子哭的那么伤心,我心里也有些难过,于是我把小孩儿带到保安室,通过保安的帮助,找到了他的妈妈。   在家里我也经常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里我也积极参加一些大扫除活动。   我是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富裕了,但雷锋的精神我们不能丢,还要发扬下去。   雷锋在我心中   雷锋,多熟悉的名字,几乎处处都可听到雷锋二字。在学校的课堂上,在响应国家召时都可以听见。 雷锋,伟大的主义战义。年参加。同年加入中国党。认真学习著作,发扬全心全意为服务的精神。甘愿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忠于主义事业,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他在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因公出差,从大连到抚顺的火车上,雷锋主动把自已的座位让给他人,帮人倒开水、抱小孩,在车厢里打扫卫生,当起了“义务乘务员。”雷锋在回连队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大嫂,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上牵着一个小孩,拎着一个大包袱。在大雨泥泞的路上蹒跚而行。就连帮助大嫂背起小孩拎过包袱,步行了十几里路把大嫂送到了家。身上到处都是水珠,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大嫂还没有来得及就谢谢,她只能看见雷锋的背影了。她大喊:“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雷锋边走边喊:“我叫党员,就住在中国!”可不幸偏偏降临到他的身上,年8月15日他因公殉职。   五十年来,雷锋越来越少,甚至有人说:“雷锋出国远洋了。我们一定不要让“雷锋”消失,做“雷锋”的人,做新时代的“雷锋”。 英雄,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入耳,历史现代有多少能称得上是英雄?来,看一看吧!张飞,诸葛亮,董存瑞,邱少云等无数个,但是,在我心目中,有一位英雄让我十分崇拜他,他就是勇敢无畏,历尽艰险,不怕牺牲繁荣—邱少云。   人们总以为英雄是一定要牺牲后才识真正的英雄,其实不是的,那如果这么说,,聂海胜,费俊龙都不是英雄了吗?他们当然是,只是,英雄们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并不是光荣牺牲之后才能称为英雄的。   邱少云,好一个响亮的名字,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难道称不上英雄吗?   邱少云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匍匐前进,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他不怕敌人的枪弹。就这样,他倒在血泊中,和他一起的战友们惊呆了,他们想大声喊出来,可是,有敌人的围攻。他,再也见不到他的战友,在也……余下全文

三国庞统的事迹

  • 六个啊!我跪求!!!!
  • 与诸葛亮比阵法、拜水镜先生为师………

求中国古代五个名人 以及一生中的重大事迹 不少于三个 每个事迹赋予自己的感想

  • 求中国古代五个名人 以及一生中的重大事迹 不少于三个 每个事迹赋予自己的感想 要比较出名的 谢谢 谢谢 重赏
  • 名人及事迹有: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础理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焚书坑儒曹植:曾作过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助刘备打天下周瑜: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 (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虚构)
  • 历史上的诸葛亮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余下全文

诸葛亮的事迹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